干湿与冷热循环作用下植被混凝土结构演化研究

来源 :三峡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tx2009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大趋势下,全国各地的基础建设热火朝天地进行着,这些基础工程在便捷人们生活及生产的同时也形成了众多的裸露边坡,从而给建设区及周边环境带来一系列问题,如植被破坏、水土流失、生态失衡等。植被混凝土作为一种优良的人工生态基材,己在高陡边坡生态治理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然而当前对其的研究仅集中于宏观结构、力学性能、孔隙率、冻融效应、肥力特性、截污控污等方面,至今尚未发现与之相关的裂隙发育以及损伤的研究。  基于此,本文以植被混凝土为研究对象,选取湿度和温度为影响因子,分别进行干湿与冷热循环室内模拟试验,以期探讨湿度及温度变化对植被混凝土结构演化的影响,同时刻画裂隙的演化规律与剖析结构损伤机理。主要工作如下:  1)配制不同初始含水率(13%、19%、25%、31%、37%、43%)的试样,采用烘干法模拟脱湿过程和叠式饱和法模拟增湿过程,进行植被混凝土干湿循环模拟试验研究,着重探讨植被混凝土在不同初始条件下宏观体积变化规律。试验结果表明,在恒定温度条件下,试样初期由于水泥水化反应发生收缩,其幅度约为1.75%;除却水泥水化反应,在干湿循环作用下试样收缩量与膨胀量近乎等量,最终宏观体积趋于稳定,因此可将植被混凝土归入弹塑性材料范畴;植被混凝土收缩量随初始含水率的增加而增加,但试样的收缩速率与初始含水率无关。  2)在干湿循环模拟试验的基础上,采用数码摄影获取试样表面光栅图像,借助软件及矢量图技术提取裂隙的几何特征,建立湿度-循环次数-裂隙度响应模型,定量分析植被混凝土结构中裂隙的演化规律,并探讨其裂隙演化机制。结果表明,试样的裂隙总面积、总长度、总宽度随循环次数的增加先达到一个峰值,尔后逐渐降低并趋于平缓;初始含水率31%试样的裂隙总长度、裂隙面积率、裂隙宽度及表面收缩率最低,分别为7.3cm、69mm2、0.21cm、4.51%,故采用该初始含水率配制的植被混凝土稳定性最好,适合于工程施工;湿度-循环次数-裂隙度响应模型为三维模型,可以更好的定量描述初始含水率对植被混凝凝土裂隙演化的影响。  3)同干湿循环试验,配制不同初始含水率试样,开展5次冷热循环模拟试验,采用非金属超声检测仪进行无损检测,定性分析温度变化对植被混凝土内部结构损伤的作用机理。试验结果表明,在恒定湿度条件下,温度的周期性变化是影响植被混凝土内部稳定性的关键性因素之一,各试样的波速均随温度的增加而递减,反之,当温度降低时,波速均会相应的增加,但温度增加时,波速增幅程度大大低于其降低程度;视试样在养护5天过后的波速作为试验无损状态值,可得不同初始含水率试样受损程度大小为13%>37%>43%>19%>25%>31%;  4)在冷热循环模拟试验的基础上,采用 CT断层扫描技术,得到试样各断层面密度演化规律,建立温度-深度-面密度响应模型,使植被混凝土在温度作用下内部结构损伤的研究步入初步阶段的定量分析。  本文通过室内模拟试验探讨了植被混凝土在含水率、温度作用下宏观结构和微观结构的演化规律及发育机理,总结出配制植被混凝土的最佳初始含水率,并建立响应模型,定量分析植被混凝土结构中裂隙的演化规律,以及定性剖析其内部结构的损伤机理。论文研究成果除了对植被混凝土生态防护技术的完善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和理论指导意义外,其裂隙评价体系及损伤机理研究方法亦可为其他类似人工生态基材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其他文献
本文对基础隔震层软碰撞限位试验进行了数值仿真分析。我国对基础隔震层软碰撞限位问题的研究主要分为试验研究和对简单模型的计算机分析两类,但用计算机来模拟某一具体试验
摘要:土力学发展至今,其理论基础仍然不完善,仍然处于半理论、半经验的发展阶段,建立统一、完备的土力学理论基础仍然是研究者们的主要任务。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发展起来的多相
南水北调工程是事关中国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重大工程,渡槽作为南水北调工程的重要输水结构,在南水北调工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渡槽结构输水量大,槽体本身质量以及水体
本文以混凝土骨料类型和腐蚀程度为变化参数,设计并制作了6个方钢管(再生)混凝土试件,将其置于人工酸雨腐蚀溶液中对其进行不同时间段的通电加速腐蚀,并对腐蚀后的所有试件进
随着空间结构向着轻质、大跨甚至超大跨度方向发展,结构的受力性能变得愈加复杂,地震作用时沿用传统的一致激励可能不太合理,需要考虑多点激励的影响,因此,大跨空间结构的多
冻融侵害是寒区岩石工程面临的重要威胁之一,影响岩石冻融的因素有很多,国内外的学者对此已经进行了数十年的研究,也取得了丰富的成果。然而,过去的冻融试验研究几乎都是针对
现阶段我国规范设计体系采用的“三水准”抗震设防目标为“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为满足结构“大震不倒”的抗震设防要求,发挥结构系统中各层次结构构件的抗震能力
由于地表河流和地下水源日益污染,越来越多的城市选择受污染少、水质优良的水库水作为生活饮用水水源。在我国东北广大寒冷地区,作为生活饮用水水源的水库水多呈现低温低浊、富
结构振动控制和桩-土-结构相互作用(PSSI)是当前工程抗震和岩土工程研究中的热点问题。本文主要围绕着带桩箱基础的高层建筑结构的动力特性和振动控制进行了研究,主要内容如
地层处于复杂的环境中,成因复杂、形成和发育存在随机性,分布的高度具有非均质性。利用有限的勘察数据成果进行非均质地层土体的物性参数的随机性描述,采用随机分形的方法得到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