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棉聚酯机织物产品开发

被引量 : 3次 | 上传用户:neubup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人们对于高品质纺织消费品的需求逐年增加,尤其对天然纤维的青睐愈加明显。棉纤维作为优质天然纤维的一种,而广受消费者喜爱,但棉纤维供应紧缺,价格偏高成为制约其发展的关键因素。同时面对我国的聚酯产业技术水平较高,但产业附加值较低、利润不高、产业亟待改革升级的背景下,聚酯仿棉产品的开发呼之欲出。根据国内仿棉聚酯的研究现状,仿棉聚酯差别化纤维的技术研发和纱线的纺制,已经有了很大的进展,但优质仿棉产品的研发不仅仅是差别化纤维技术的单一运用,而是要与后道纺纱、织造、染整等各个环节新技术的相互融合,注重各个环节的创新。本文就针对仿棉聚酯产品后道开发环节新技术和评价体系不够完善,通过了解仿棉聚酯纤维和纱线的基本特性,优化织造前准备工序,开发出适用于普通工装面料的仿棉聚酯织物,同时建立仿棉聚酯系列织物性能和风格评价体系,为同类产品的开发提供参考。具体工作和结论如下:(1)通过对原材料仿棉聚酯纤维和其混纺纱的性能测试,了解到仿棉聚酯与棉纤维相比,纤维较细、较柔软、光泽与棉接近、纤维和断裂强力较低、断裂伸长介于棉纤维和普通聚酯短纤维之间,仿棉特点明显。不同混纺比的仿棉聚酯/棉混纺纱性能,随混纺比的增大,呈与纤维性能较为接近的规律变化;(2)研究仿棉聚酯纱无PVA低温上浆特点,分别对常规上浆与低温超声波上浆技术和聚丙烯酸类浆料与接枝淀粉浆料上浆纱的上浆率、强伸、耐磨和毛羽等性能进行对比,确定超声波接枝淀粉上浆技术作为仿棉聚酯纱的专用工艺和浆料;(3)结合普通工装面料的基本特点,通过织物组织设计,小样织造,得到六种规格基本一致的织物。同时,对不同混纺比的仿棉聚酯织物的力学性能、外观风格和热湿舒适性等仿棉性能和效果,做了系统性的测试研究分析。得到如下结论:与纯棉织物相比,混纺比为80/20和35/65的仿棉织物的坚韧耐磨性较好,纯仿棉聚酯织物的力学性能略差。仿棉聚酯/棉混纺织物随混纺比的增大,抗皱性、悬垂性和尺寸稳定性与纯棉相比,有明显提高,抗起毛起球效果优良,外观仿棉效果显著。仿棉聚酯/棉混纺织物随混纺比的增大,织物的透气性、导湿性明显优于纯棉织物,吸湿、透湿性不及棉,但与普通聚酯织物相比,有大幅提高,舒适性仿棉效果也较为显著;(4)采用KES-F风格测试,对不同混纺比的仿棉聚酯织物进行风格测试,并利用SPSS主成分分析法,对织物的风格进行分析,提取出仿棉织物的3个主成分,分别为保形性、丰满度和硬挺度,通过数据分析,得出仿棉/棉35/65的混纺织物适合与对柔软性要求不高、保形性和丰满度优良的普通工装面料,同时得到不同混纺比织物的基本风格和综合风格的变化特点,对开发不同要求的工装面料做出理论指导。
其他文献
目前全球造纸化学品已呈现健康发展的迹象,2004年7~10月,Eka、Ciba、Nalco公司的产品相继提价;Ciba、Kemira和Elementis公司进行了一系列并购活动,如Ciba公司收购了Raisio、Pi
对于存在小曲率半径的复合材料制品,采用单模和袋压成型时容易出现富胶、缺胶、气泡、分层等缺陷,而采用局部凸模的袋压成型方法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针对部分嵌入深度较
目前鲁迈拉油田大部分油水井存在不同程度的井口完整性问题,严重影响油田的安全生产运行。通过总结、管理与实践,建立完备的井口问题诊断、维护与维修的技术应用体系,对油水
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党内法规制度建设,新时代加强党内法规制度建设是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内在要求。本文立足我国当前党内法规制度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不足,尝试探索新时代加强
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化进程加快这一背景下,港口集聚化和集群化发展的态势愈加明显,港口群物流联动已成为港口物流企业自身发展的迫切要求。但是,就港口群物流联动的具体内容
西北民族大学蒙古语言文学专业创办翻译课,已有60余年,招收翻译方向研究生也有近20年的光阴,招收翻译方向的本科生也快有十年时问了。西北民族大学蒙学院“蒙汉翻译”(汉蒙翻
教材管理是高校教学管理中的一部分。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和教育理念更新,为了适应新形势下对教材的要求,西华大学的教材管理经历了以下几个重要阶段的变革。在2000年之前,西
本文以Reagle公司的高尔夫用品连锁化经营研究为主线,简要介绍了国内外高尔夫用品销售的现状和背景,包括基本情况、竞争结构、消费偏好等,深入地分析目前国内高尔夫用品市场
在现代文明冲击下生存环境的"丧失"、奥林匹克主流体育文化意识在全球的影响、人们对于民族传统体育认知的缺位等因素的影响下,民族传统体育在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祛魅化"、
通过对苗族史诗《亚鲁王》的长期关注与考察,本文从史诗文本的萎缩、史诗意义的遗失、传统传承方式的失效、东郎的职业化倾向、异地传承的创新与发展、苗文复兴与史诗传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