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超声影像对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内脏敏感性、胃受容功能、胃排空功能及胃内食物分布情况的评估目的:通过超声影像对功能性消化不良(FD)患者胃排空、受容等功能的评估,探讨超声影像技术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诊断价值。方法:研究对象为2014-2015年于我院消化内科就诊患者中随机选取FD患者72例,男性28例,女性44例,年龄35.4±7.2岁,症状主要为上腹痛,腹胀,早饱,嗳气等,偶有恶心、呕吐,病程在4月至4年,参照RomeⅢ标准筛选入组。正常对照组(HS组)为健康志愿者38例,其中男性18例,女性20例,年龄30.2±5.6岁,于2年内无明显消化道症状,并行相关检查排除消化道相关疾病。受试者行液体应用试餐负荷实验,记录初始饱足感时饮入量、最大饱足感时饮入量,并运用超声记录两组受试者近端胃及远端胃的初始饱足感时、最大饱足感时及饮后30min、60min、90min、120min的面积,进一步计算出容积、胃半排空时间,近、远端胃容积比值等相关数据。结果:(1)FD组与HS组在初始饱感时,饮入量与近端胃容积无明显差异(P>0.05)。而在最大饱感时,FD组饮入量(565±127)ml明显少于HS组(752±133)ml;(2)FD组近端胃容积(688±165)cm2同样也小于HS组(795±153)cm2,两组之间有显著差异(P<0.05)。(3)FD组在近端胃及远端胃的胃半排空时间上均长于HS组(P<0.05),其中FD组近端胃半排空时间(52.9±18.8)min长于HS组(45.6±17.2)min,在远端胃排空时间上FD组(75.6±16.7)min同样长于HS组(66.2±16.4)min。(4)FD组与HS组的容积比值在最大饱感、餐后30min、餐后60min时间点上具有显著差异(P<0.05),而在餐后90min、餐后120min时两组间差异不明显(P>0.05)。结论:超声影像技术通过对FD患者饮入阈值、胃容积及远端胃容积的实时监测,反映出患者内脏敏感性、胃内食物分布、胃受容功能及胃排空功能的异常,为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诊断与治疗开辟了新的领域。二 对脾虚湿阻、脾虚气滞及脾阳虚的“痞满”患者辨证分型与其超声表现的相关性研究目的:通过分析不同证型的痞满患者超声影像表现与临床表现之间的相关性,研究不同证型患者超声影像表现的差异性,探讨超声影像技术对中医诊疗痞满的价值。方法:研究对象为2014-2015年于我院消化内科就诊患者中随机选取痞满患者72例,男性28例,女性44例,年龄35.4±7.2岁。根据中医症候诊断标准分为脾虚气滞型,脾虚湿阻型及脾阳虚型,每组24人。正常对照组(HS组)为健康志愿者38例,其中男性18例,女性20例,年龄30.2±5.6岁,于2年内无明显消化道症状。受试者行液体应用试餐负荷实验,记录初始饱足感时饮入量、最大饱足感时饮入量,并运用超声记录两组受试者近端胃及远端胃的初始饱足感时、最大饱足感时及饮后30min、60min、90min、120min的面积、容积,进一步计算出胃半排空时间,近、远端胃容积比值等相关数据。结果:(1)脾虚气滞组和脾阳虚组在初始饱足感时,与HS组在饮入量上未见明显区别(P>0.05),而脾虚湿阻在初始饱感时的饮入量即与HS组存在明显差异(P<0.05)。三组患者在最大饱感时的饮入量均显著少于HS组,以脾虚湿阻组最为明显(P<0.05)。(2)在近端胃排空早期,即1小时以内,三种证型的排空率均小于HS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脾阳虚组排空速率最慢;而在排空晚期脾虚气滞组和脾虚湿滞组与HS差异不明显((P>0.05)),脾阳虚组近端胃排空率仍然小于HS组(P<0.05)。(3)在远端胃的排空过程中,早期三种证型排空率均小于HS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尤其是脾虚气滞组及脾虚湿滞组在30min时均出现了负值,显示出其远端胃内容物的潴留。而在排空晚期,脾虚气滞组和脾阳虚组与HS组的排空率差异不明显(P>0.05),脾虚湿滞组的排空率在120min内与HS均有显著的差异。(P<0.05)(4)三种证型与HS组在近端及远端胃的排空时间上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其中以脾阳虚组近端胃半排空时间显著长于另外两组证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脾虚湿滞组及脾虚气滞组远端胃半排空时间均较脾阳虚组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脾虚湿滞与脾虚气滞组在远端胃半排空时间上未显示出显著差异(P>0.05)结论:超声影像表现在不同证型的痞满患者上存在差异,并与其临床表现密切相关,为中西医结合的循证医学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