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于语料库辅助的《老人与海》风格传译的研究美国作家海明威的代表作《老人与海》内涵丰富,耐人寻味。有关它的研究可谓是汗牛充栋,它们大都集中在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主人公的象征意义的探寻,相比之下,对作品的艺术风格和表现手法的研究就显得薄弱了。而且以往的研究集中在定性研究,随机选取片段进行分析,未能从宏观角度进行定量分析。为了弥补定性研究的局限性和片面性,针对于此,本文从文体角度对《老人与海》独特的文体特色进行较为系统的分析,运用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通过自建的小型平行语料库对《老人与海》原文和两个中译本进行分析研究。本文拟建立两个平行语料库。一个是由原作与吴劳译作组成,名为EWPARA,另一个为原作与赵少伟译作,名为EZPARA.两个语料库将实现在句子层面的对齐,以便于平行语料检索工具Antconc,ACWT,和ParaConc的检索分析。分析从两个方面进行,一个以奈达功能对等理论为理论基础,分析两个中译本在三个层面上,即词汇,句法和篇章三个层面,在多大程度上实现了功能对等和文学风格的传译,并揭示其风格要素即小说的语言材料,表达方式和叙事方式等的具体特征。另一方面,就是分析老人与海的原文和译文相比是否具有翻译普遍性特征,即,简单化,外显化和规范化,以及两译本之间的翻译普遍性表现程度。奈达功能对等理论对中国翻译界有着很重要的影响,Nida的对等翻译理论于20世纪60年代问世,80年代在中国译坛全面登陆,并很快在久未接触西方翻译理论的中国翻译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形成了不谈Nida就不谈翻译的局面。具体来说,奈达翻译理论中最核心部分就是他的功能对等翻译观,即所谓动态对等(灵活对等)翻译,是指从语义到语体,在接受语中用最切近的自然对等语再现源发语的信息。动态对等要求译文在不同语言结构中尽可能完满地再现原文意旨,限制了译者毫无节制的自由发挥。动态对等理论也认为翻译终归是为读者服务的,要是从读者的角度,而不是从译文的形式看翻译,就意味着引进另一个观点:要看译文能否为读者所理解。他认为,翻译的服务对象是读者或言语接受者,要评判译文质量的优劣,必须看读者对译文的反应如何。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必须尊重接受语的特征,尽可能发挥接受语的表达潜力,用译文接受者喜闻乐见,符合接受语表达规范的言语形式。因此,本文采用自然的语言,意义高于形式,使读者产生共鸣作为三条原则来评判两个译本的好坏。同时,文学翻译是为读者服务的,旨在向读者介绍异域优秀文学作品。对这种异域的审美愉悦赋予文学翻译一种独一无二的审美价值,不懂外语的读者之所以要读文学译著,其目的就是潜在期望通过译著领略异族的文化。因此,风格传译能够更大化的使读者了解到这种异域情调,但前提是功能对等的实现。在小说文体特征方面,本文通过双语平行语料库检索数据以印证海明威朴实的文风和选取典型段落进行统计和分析两个译本在风格传译上的特点以及各自的优缺点:在词汇层面,原著喜选用最普通的日常词汇,多使用动词,很少使用形容词,即便选用也是最寻常的形容词,赵译在挑选合适的动词,选用普通的形容词以及口语化的语言方面的表现优于吴译,赵译在词汇层面风格传译优于吴译。在句子层面,原著用结构简单的句子,或者并列句,喜用口语化的对话形式,用最常见的连词联系起来,赵译和吴译在采用简单的句式,分解由and连接的长句均有表现,赵译在语言处理和较多使用排比来显示汉语的重视平衡的习惯,在使用口语化语言的同时兼顾文学作品的审美要求,在口语化上赵译更优于吴译。在篇章层面,原文常常重复,赵译规范化处理重复内容,而吴译无区别对待,在处理上过于僵化,过于执着于形式对等,造成功能上缺失,有损文学作品的审美价值和篇章整体性。简洁、朴实的文体特色再度体现了海明威创作风格—“冰山”原则,八分之一露出水面,八分之七则含而不露,这就给读者的留下了巨大的阐释空间。总体来说,研究结果表明,在词汇层面上,吴译的简单化程度强于赵译,赵译的外显化程度超过吴译,在句子层面赵译在简化,外显化上比吴译强,在篇章层面,规范化程度比吴译强,吴译在词汇层面的简化和直译造成一定程度上丧失了原文的文体风格以及吴译局限于机械的形式对应,语言的规范化程度弱造成译文的羞涩难懂,外显化程度不够,造成表达不够清晰,而赵译在这些方向均强于吴译。赵译没有过分拘泥于原文词句而着重于词句后面思想感情的传达,译文更加精确,更接近于原作本来面目,海明威的风格是可以再现的,赵译遵循海明威口语化的语言,在语言上以普通话为基础,使用了很少的形容词,使用很多的动词,口语运用的比较地道,掺合适当的北方方言形成富有特色的翻译语言,在语言上放得开,吃的准,无论是对话独白还是叙述描写,都能做到既简朴而又有滋味,意译用的较多,实现“功能对等”,保留原作的特色,妥善的将原文中的异域文化特色:吴译却只单纯注意词句的模仿,直译用的较多,保留了原文的内容,但是语言不够简洁,或是错误的理解造成了错误的译句,不敢越雷池半步,却未能酷似原作风貌,造成了生硬的写作风格,只做到表面上的“内容对等”而忽略了“神似”即“形式对等”,有时为了达到“形式对等”造成内容上的缺失,使译文在某种程度上丧失了海明威作品风格,同时,外来词的归化翻译,使异域文化有所损失。归根到底,译本的好坏取决于译者是否有深厚的语言文学修养,是否对海明威的作品与风格的进行研究和深刻理解,译者赵少伟的深厚的语言文学修养及严谨务实的翻译精神在《老人与海》译作中尽显无疑。译者的任务是将原作中的异域文化氛围以尽量接近于其本来面目的方式再现于读者眼前,满足与阅读本民族作品不同的审美需求。所以赵译更大程度上满足了读者的这种需求。通过上述实验证明,风格传译是有可能实现的,赵译在实现功能对等的同时,实现了海明威风格的传译,语料库辅助研究有助发现纯粹的定性研究说服力不够的缺陷,为结论提供了有力证明。功能对等理论作为理论支持体现了在本文中的指导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