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翻译学家刘宓庆提出,构成审美客体(即原文)特色的美学要素有两类,一类是可诉诸读者听觉与视觉的直观审美信息,如原文的字词、句式、节奏、修辞等;另一类是难以定量的非直观美学构成,如意境、神韵、风貌、情感等。蓝调(布鲁斯)是黑人音乐艺术宝库中的一颗明珠,不仅在遣词成句方面有显著的语言特征,也体现了鲜明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感情。作为歌词翻译的一种,蓝调歌词的翻译既要考虑微观的语音、字词、句段等语言层面的细节,也要传递宏观的风格、感情、文化等非语言形式的内涵;同时,还须尽可能配合原曲的韵律、顿歇、调性等音乐元素以保证入乐可唱。因此,刘宓庆的翻译美学可以为蓝调歌词翻译提供由小及大、一一对应的理论指导。同时,歌曲翻译家薛范的歌曲译配法则搭建起了译词与音乐之间的桥梁,能够让译词真正切听、切唱。本文基于刘宓庆的翻译美学,通过对《美国南方腹地蓝调》(Deep Blues)中蓝调歌词翻译的分析来探讨该理论如何帮助译者传译。首先,刘宓庆翻译美学可以为蓝调歌词语言系统审美信息的翻译提供思路:在语音层面提醒译者谋求译词韵律、节奏、声调的谐调优美;在词语层面帮助译者借助叠词、习语、变更词性等方式顺应中文读者的审美习惯与演唱规律;在句段层面,启示译者通过句子结构的调整及排比、反复等手法再现蓝调乐段叠波排浪的语势。其次,刘宓庆翻译美学对蓝调歌词非语言系统审美信息的再现具有指导意义:一方面,通过微观审美信息的还原可以再现蓝调的忧郁风致;另一方面,译者可以借助译语读者熟悉的审美心理与中国民歌特色实现部分异质性元素的替代与转化。由此,蓝调原作的音美、形美、意美、情美得以实现统一和再现。研究得出,刘宓庆的翻译美学可以帮助译者精准地从语言系统和非语言系统两个层面把握蓝调歌词审美信息,从而指导译者真正传译出蓝调之美,蓝调之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