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安全应急资金,是支撑城市公共安全的基石。根据2010年公共安全蓝皮书显示,我国近十年来公共安全事件呈现逐年递增的态势,这些事件严重扰乱的社会秩序,阻碍了社会和谐发展的进程。同时,公共安全事件的连年激增,也对安全应急资金的储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我国,安全应急资金主要有两个来源,一是政府拨款,二是银行信贷。商业银行,是一个以追求利润为目标,以经营金融资产和负债为对象的综合性、多功能性的企业。在温家宝总理的工作报告中,将其定位为第三产业中的服务业。以较低的自有资本,以自身信用作为担保,利用储户的资金赚取超额利润的经营模式决定了,它是一种经营风险的行业。银行的经营状况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作为债权人的社会公众,很难对其风险作出正确的评价。因此,一旦银行出现问题,就会引起社会的恐慌,引发挤兑风波,甚至是金融风暴。与此同时,因银行经营的是一种特殊的商品货币,故被称为国家经济的血液,是国家金融秩序的支柱,在国民生活中的作用举足轻重。银行的正常运营,可以为城市公共安全事件提供资金支持,确保政府在处理相应突发事件的及时性和高效性。地方性银行,是由地方政府注资牵头成立的股份制银行,这类银行在某一地区内因有政策方面的倾斜,有着较强的竞争力。但是,由于在区域上无法分散风险,一旦发生突发性事件,所受到的破坏将是毁灭性的。在地震中,银行抵押物价值的降低、资产的灭失等,都为其信贷系统积累了相当大的脆弱性。本论文旨在研究,地震中地方银行信贷对安全应急资金的影响,通过压力测试中的历史情景法,还原我国历史上破坏力最强,影响范围最广的唐山地震及汶川地震,通过地震对地方GDP以及对地方性银行的贷款违约率两方面的影响,创新性的提出了有效积累GDP的概念,将地震、银行信贷系统、公共安全三者有机结合,给出地方性银行在规避地震风险、保障应急资金安全的若干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