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性抑或审美——论鲍姆嘉通视角下的“Aesthetics”

来源 :上海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oshua52013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鲍姆嘉通是在唯理论传统和对艺术的切身体验中阐释美学的,他提出了一个新词“aesthetics”,认为“aesthetics”(美学)就是研究“sense”(感性)的科学。在鲍姆嘉通看来,感性可以分为两种:第一种是外在的,产生于自己的身体及其感觉器官,是一种明确的(distinct)感官感觉;第二种是内在的,产生于自己的心灵及其意识,是一种不明确的(confused)感官感觉。而一般意义上的“sense”,只是表示第一种意义,而忽视第二层意义。鲍姆嘉通所讲的美学是放在第二层意义上的,他认为现实感性领域中的东西可以达到一种完善,这样美与完善就联系在一起,因此美就承担了一种认识功能。  “Aesthetics”实际上就是一种认识能力,鲍姆嘉通的本意并不是要建立一门美学的学科,而是为了处理知识划分和真理的问题。其实鲍姆嘉通在他的第一部学术著作中,即博士论文《诗的哲学默想录》中的最后部分,为他的哲学体系增加了一门新的学科,就是研究那种不明确的感性认识,重新来调整知识论体系。在这样一种感性认识中包括了诗歌艺术对象,因此美学和诗歌艺术就连接在一起,但美学不同于艺术学,不能忽视了美学的哲学属性。鲍姆嘉通用诗歌的案例来解释美学的问题,可以说所有的诗歌谈论都是为了哲学认识论的问题。  鲍姆嘉通认为这种不明确的感觉来源于人的低级认识能力,其实这些就是人的审美能力,包括感觉(sense)、想象(imagination)、洞察(perspicaciousness)、记忆(memory)、虚构(invention)、预见(foresight)、判断(judgment)、预感(anticipation)、表征(characterization)这九种能力。与莱布尼茨和沃尔夫不同的是,鲍姆嘉通把低级认识能力和高级认识能力放在一个维度,它们是平行的关系,而不是孰优孰劣的关系。  这种感官感觉是不明确的,但却是真实的,于是鲍姆嘉通提出了审美的真实和逻辑的真实。形而上学的真实和客观的真实,出现在理性那里,可以通过逻辑手段证明,那就是逻辑的真实,它关系到客体;出现在类理性和低级认识能力那里,就是审美的真实,它关系到主体。美学就是要研究人的这种感觉是如何到达真实的。这种感觉的真实,就是审美的完善。  作为美学集大成者的康德,很早就关注到了鲍姆嘉通的思想,一直深受他的影响,最后写出了美学史上的巨著—《判断力批判》。康德对鲍姆嘉通的美学思想既有继承,更多地是批判。一个最基本的批判是:康德认为美不是通过认识得到的,必须超越经验的层面,通过反思判断力得到。
其他文献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十九世纪初,欧洲自然科学在“文艺复兴”后得到了快速发展。在化学领域积累了大量经验数据材料和一些非常重要的实验定律。人们迫切希望了解这些定律的内在联系,寻求对它们的
正义是人类社会具有永恒意义的基本价值追求和基本行为准则,它是人类弥久常新的文化精神现象,可以说,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就是人类不断追求社会正义的历史,正义也就成为人类社会制
学位
考察先秦《月令》類文獻,都有對樂官行政的具體記載,而尤以《禮記·月令》記載最爲詳細.《月令》所記一年樂政,都是儀式過程中的備樂和用樂,如孟春的習舞,是爲仲春的釋奠禮用
网络在人们生活中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位置,人们的工作、学习等各方面都需要网络,网络社会中的交流俨然变成了一个全新的社交形式,随着这种社交形式的出现,一系列通过网络信息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是国家支持玉米基础研究的主要渠道之一。本文以近15年(2001—2015年)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农学基础与作物学学科中所有以玉米及其生长环境为研究对象的面上项
随着科学技术迅猛发展,自然界被人类大规模开发,社会不断进步,城市化进程加快,人类改造环境、创造环境的能力在不断提高的同时,也对自然生态环境造成非常大的副作用和消极影响。就
为评价低温加热状态下烟气气溶胶粒径分布特性,采用稳态热解装置和碰撞采样器联用系统建立了表征气溶胶粒径分布的测试方法,考察了温度、一级进气流量、二级进气流量和样品种类
曹城﹙(1916.12—2003.10),河南内乡人。1937年参加革命,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第一一五师独立支队团长,晋西北新军决死第二纵 Cao Cheng (1916.12-2003.
风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地方文献和罔野调查相结合,以赣南三僚村为个案,对风水与村落宗族社会的关系进行考察。文章以三僚曾、廖两族千年的发展为线索,着重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