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平等地获得健康机会、维持良好的健康状况,是人口健康的两个重要内涵。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进步、农村公共医疗事业的发展、以及男女平等的促进,我国农村儿童,包括女性儿童的健康状况得到明显进步。
但是,目前我国农村儿童健康状况仍存在性别不平等,主要体现在男女儿童死亡率、营养状况以及医疗卫生服务利用状况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别。国内外有很多研究从不同视角对儿童健康的性别不平等问题展开了广泛、深入的研究。已有的研究认为,男女儿童在健康上的性别差异根本原因是偏好男孩的社会性别观念。但是,系统地分析男孩偏好对儿童健康状况性别不平等的影响的研究成果仍不多见。本文从社会性别视角出发,从家庭和社区两个层面分析男孩偏好对我国农村儿童健康性别平等的影响,力图为促进农村儿童健康的性别平等、促进人口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本文建立了以社会性别平等为核心的儿童健康理论框架,着重强调:(1)在家庭层面分析偏好男孩的社会性别观念如何影响家庭内部资源分配的性别差异,从而导致农村儿童健康状况的性别不平等;(2)在社区层面分析农村社区医疗卫生资源可及性对儿童接受医疗卫生服务机会的性别差异。在此理论框架下,文章使用历年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数据,建立我国农村儿童健康生产方程,得出主要结论:(1)从1989年到2004年,我国农村儿童营养状况以及医疗卫生服务利用状况的性别差异在扩大;(2)男孩偏好显著影响农村家庭内部儿童健康资源分配,扩大儿童健康的性别不平等;(3)男孩偏好也显著影响获得农村社区医疗卫生资源机会的性别差异,对农村贫困家庭来说,医疗卫生资源可及性的提高会进一步扩大儿童获得医疗服务机会的性别不平等。
本文认为,目前我国农村医疗卫生资源投入难以有效地保障儿童、尤其是来自贫困家庭女童平等的健康权利和机会。而要改变这种局面,需要农村人口健康政策的重新定位以及农村社会发展策略的相互整合:(1)采取长期战略,从根本上扭转农村家庭的重男轻女的社会性别价值观;(2)在农村医疗卫生资源投入的过程中纳入性别平等的理念,关注贫困家庭、关注女童健康;(3)作为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农村儿童健康性别平等的实现,需要各个部门之间的相互整合。应通过促进农村贫困地区和家庭的经济发展、提高农村女性教育地位、改善农村社区卫生环境、加强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等途径,为有效实行性别平等的农村儿童健康保健政策提供和谐的政策氛围、良好的制度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