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伴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日益增快,焦虑已然变成了人们口中的热门话题,我们似乎已经步入了一个焦虑的时代。每个人在生活中都会面对生存与发展压力带来的焦虑,如担心犯错误、被疏离、被嘲笑……焦虑是个体对未来的过分担忧和恐惧,并且可能伴有躯体症状和退缩等行为反应的消极情绪状态,焦虑具有普发性,在儿童青少年群体中尤为常见。通常而言,适度焦虑是有益的,它不仅有助于个体客观评估自身状态,提高执行力,激发个人潜能,还与活力、创造性成就相关。但是,当焦虑出现得过于频繁、过于剧烈或者变得难以掌控时,不仅会影响儿童青少年的学业及心理适应,还可能会提高其成年期罹患心理障碍的风险。生态系统理论指出,与个体联系最为紧密的微系统之一就是家庭系统。青少年的焦虑与父母教养行为之间关系密切,父母的冷漠、过度保护行为可能导致青少年出现焦虑问题,而父母的温情教养往往有助于降低青少年的焦虑水平。从本质上来看,焦虑大多都是个体自身需要得不到满足的产物。如弗洛伊德认为焦虑是快乐需要得不到满足的产物,沙利文认为焦虑是关系需要得不到满足的产物;罗洛·梅认为焦虑是能力需要得不到满足的产物。基本心理需要理论认为个体普遍存在关系、胜任和自主三种需要,三种心理需要的满足有利于个体自身的积极发展,反之将导致个体出现适应不良。实证研究也发现,关系、胜任和自主需要与青少年的积极品质和情绪适应密切相关,具体而言,心理需要的满足有助于个体心理韧性的提升,减少焦虑、抑郁等内化问题;而心理需要受阻则会导致个体产生焦虑、抑郁。在以往青少年焦虑的相关研究中,大多考察家庭、学校等外部环境和个体自身因素对焦虑的直接或间接作用,但少有研究关注个体心理需要与焦虑之间的关系,也鲜有研究从心理需要的角度探究外部环境对个体焦虑的作用机制。因此本研究拟从个体心理需要的角度出发,探究外部环境因素对个体自身特质及情绪适应的作用。具体而言,本研究以青少年为研究对象,考察父母教养通过基本心理需要对青少年心理韧性及焦虑的影响,以期从家庭角度为提升青少年心理韧性,减少焦虑问题提供研究支持。以父母教养问卷、基本心理需要满足量表、康纳-戴维森心理韧性量表和Spence广泛性焦虑症分量表为研究工具,选取855名五年级至高三年级的青少年进行问卷调查,对数据进行方差分析和回归分析,并构建结构方程模型探讨多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得到以下主要研究结论:(1)与非独生青少年相比,独生青少年的父母更多采用自主教养;与小学生和初中生相比,高中生的父母表现出更少的冷漠教养和更多的自主教养,小学生父母的自主教养最少。男生胜任需要满足高于女生,初中生和高中生关系需要满足高于小学生。初中生和高中生的心理韧性水平高于小学生。男女、独生与非独生及不同学段青少年的焦虑水平不存在显著差异。(2)青少年焦虑分别与关爱教养、基本心理需要满足、心理韧性之间显著负相关,与冷漠教养、过度保护教养显著正相关。心理韧性分别与关爱教养、自主教养、基本心理需要满足显著正相关,与冷漠教养显著负相关。过度保护与关系需要满足、心理韧性之间无显著相关,焦虑与自主教养两者之间相关也不显著。(3)基本心理需要满足和心理韧性在父母教养与青少年焦虑之间起链式中介作用。父母教养对青少年焦虑的作用途径有三种:一是父母教养直接与青少年焦虑有关,二是父母教养通过青少年基本心理需要间接作用于焦虑,三是父母教养依次通过基本心理需要、心理韧性作用于青少年焦虑。即父母教养通过影响个体基本心理需要的满足,进而影响个体的心理韧性,间接作用于个体的焦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