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内部治理机制对关联交易的影响分析

来源 :石河子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uqiang198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逐步发展,上市公司数量的不断增多,关联方之间进行交易引起的利益冲突问题日益严重。如何解决关联交易问题已经成为参与投资各方、证券监管机构、会计规范制定部门以及公司管理者不容同避的重要问题。 本文在对公司治理相关理论阐述的基础上,首先对2004年深市关联交易的整体状况进行了分析。而后又以河南3l家上市公司为例,对关联交易形式进行了详尽分析,总结出上市公司常用的四种关联交易手段。接着,本文又以2005年深市309家发生关联交易的制造业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选取了11个公司治理机制变量,运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多元线性同归分析,考察了内部治理机制是否能够有效约束并减少关联交易的发生。 研究结果表明:我国上市公司最常用、金额较高、影响较大的四种关联交易形式分别是关联销售、关联采购、关联担保、控股股东及其关联方占用上市公司资金。另外发现股权结构对关联交易有很大影响;董事会规模越大、独立董事在董事会中所占比重越高、独立董事从上市公司获得的报酬越高,越能有效限制关联交易行为的发生。说明我国独立董事制度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有效约束和减少了上市公司与其关联方之间非公允的关联交易。董事长与总经理是同一人更促进了关联交易行为的发生。监事会对关联交易行为有一定的监督效果,但监事的监督机制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效果不显著。同时发现我国上市公司以高管为主的“内部人控制”现象并没有想象的那么严重,管理层没有通过频繁的关联交易来提升公司业绩。我国的债权人还没能积极参与到公司治理中,没有发挥出债务机制的硬约束作用,也就不可能有效抑制非公允关联交易行为的发生。 由此,本文从公司内部治理机制的完善和关联交易信息充分披露等方面提出政策建议,优化股权结构、完善董事会治理机制、充分发挥监事会监督职能、建立管理层激励与约束机制和债权人相机治理机制来抑止非公允关联交易的发生,推动我国上市公司的健康发展。
其他文献
2006年底,根据加入WTO协议,中国已面向外资全面开放金融领域业务。作为中国金融体系主体的商业银行,如何稳健经营已不仅仅是关系其自身存亡的问题,而且与我国的金融安全息息相关
基于酵母发酵法优化了海带脱腥的工艺.结果表明,经不同发酵条件处理后,海带样品整体气味轮廓均无重叠,区分效果良好.将各组样品数据点与原料海带数据点质心间的平均距离进行
2007年是中国金融市场全面开放的一年,国内银行业面临着真正意义上的国际竞争,而信用卡业务以其高收益性和广阔的市场空间成为竞争的焦点之一。面对来势汹汹的国际金融品牌,本土
类风湿性关节炎(RA)是一种慢性、炎症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病机制非常复杂,至今尚未阐明.尽管多种免疫细胞和分子被证实参与了RA的关节炎症反应和组织破坏,但抗原特异性T细胞的激活始终被认为是RA发病起始和进展的中心环节.不同亚群T细胞在RA发病中发挥不同作用,以往认为,自身抗原诱导的促炎性Th1细胞活化是RA发病的主要因素.然而,有关具有特定功能的T细胞亚群,如调节性T细胞(Tr)和新发现的Th17
在市场需求的推动下,业务融合的模式在不断深化,移动、电信和联通作为三大基础运营商,其业务、产品和渠道类型日渐趋同。此外,随着4G时代的成熟和智能设备的普及,基础运营商之间的竞争必将逐渐激烈。基础运营商的经营重点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体现互联网时代特征的流量业务成为重点。在经营重心转移的同时,运营商所涉及的前后端渠道,包括自有营业厅,也将面临转型,新兴营业厅必然要兼顾优质服务、顾客体验和产品销售等方面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各行各业的发展水平都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在物流园区的建设方面,我国的起步较晚,相关研究和经验相对较少。尤其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物流业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