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塑黄土湿陷模型试验与湿陷性评价研究

来源 :长安大学 | 被引量 : 11次 | 上传用户:lintso11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黄土广泛分布于我国西北地区,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工程项目需要在黄土地区展开,黄土的特殊性质导致其具有水敏感性,而湿陷是其水敏感性的典型表现,所以,黄土的湿陷性是黄土地区工程建设中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关于黄土的湿陷性评价,前人对于饱和黄土的最终湿陷量研究较多,但从非饱和土力学角度出发,研究黄土的湿陷过程与非饱和黄土的湿陷性评价方面的研究还较少。针对以上问题,本文以自主研制的模型试验装置为工具,以重塑黄土为研究对象,开展了一系列黄土湿陷性的模型试验、数值模拟、微观试验、室内湿陷试验等试验研究。取得了以下研究成果:(1)自主研制黄土增减湿变形过程试验装置,不仅可以实测黄土的自重湿陷量与土水特征,同时可以观测其入渗与湿陷规律,试验易操作,数据可靠,是进行黄土湿陷性理论研究的理想试验装置。(2)模型试验表明,浸水过程中小时浸水量随时间呈幂函数形式降低;下渗锋面位移随时间呈三项多项式形式增大,但增速逐渐减小;黄土的湿陷发生过程分浸水期和停水期两个阶段,浸水期湿陷量占总湿陷量的77.6%,且总湿陷量随时间呈三项多项式形式增加。(3)基于模型试验进行数值模拟,得到的土体内部渗流场、不同深度各点的垂向位移和自重湿陷量与模型试验结果基本一致。(4)通过CT与电镜扫描试验,结合IPP软件对黄土微结构参数进行定性与定量分析认为:随着湿陷次数的增加,大的团粒与大孔隙逐渐消失,土体密度逐渐均匀,颗粒丰度逐渐变大,孔隙颗粒面积比逐渐减小,颗粒定向角度逐渐趋于水平;认为黄土发生湿陷的主要原因是水的浸润或溶滤作用导致其结构强度的弱化,使大的团粒逐渐崩解成小颗粒填充到孔隙中造成土体压密。(5)基于非饱和土力学理论与分层总和法原理,建立了新的湿陷性评价模型,并验证了该模型的合理性,对黄土地区工程建设具有一定的理论借鉴意义。
其他文献
火山岩浆活动是伴随大地构造活动普遍发生的,在各大沉积盆地中普遍存在。中国东部地区的渤海湾盆地的惠民凹陷火成岩非常发育,特别是洼陷东部的商河地区火成岩特别发育,在沙
一般来讲,由于大地的吸收衰减作用,地震信号的主频将随着传播时间的增大而逐渐往低频方向移动,但海水鸣震等多次波与地震有效信号的频谱变化规律可有明显的不同。本文从简化
欧盟《电子电气设备中限制使用某些有害物质指令》(简称RoHS指令)的出台和实施,对于以出口拉动国家经济的中国来说无疑是一道“绿色壁垒”。面对这道壁垒,企业在借助信息技术促进
学位
物料粉碎是当代飞速发展的经济社会必不可少的一个工业环节。粉体技术被看作是高技术工业最重要的基础技术之一。在各种矿石、金属、非金属、化工原料及建筑材料的加工过程中
学位
我国中西部黄土地区建设的高速发展导致高填方场地日益增多,伴随着“中疏外扩、上山建城”的发展战略,延安新区的“削山造城”工程已成为国内黄土地区“削山、填沟、造地、建
龙凤山气田是长岭断陷新取得的勘探区块。该区域营城组砾岩、砂岩发育,有效储层段薄,且夹于厚层致密砂岩、砾岩中,具有非均质性强,有效储层变化快的特点,制约了下一步的开发。因此
近年来随着现代化建设的不断发展,基础建设规模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工程需要对天然地基进行处理。水泥搅拌桩复合地基便是地基处理的方法之一,由于其经济效益显著,施工便捷而又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