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建立孤养和慢性温和不可预见性应激刺激(Chronic unpredictable mild stress,CUMS)抑郁模型,观察化浊解毒疏肝方对慢性应激抑郁模型大鼠情感行为学和海马CA3区神经肽Y含量的影响,探讨中医中药干预治疗抑郁症的可能机制,为进一步开发化浊解毒疏肝方的抗抑郁疗效提供实验基础。方法:将60只健康清洁级Wister雄性大鼠随机分为6组,分别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氟西汀组、柴胡疏肝散组、化浊解毒疏肝方高剂量组和低剂量组,每组10只,正常对照组每笼10只,给予正常饮食及饮水,其余各组单笼饲养每笼1只并采用以下8种应激刺激方法,分别为:禁食、禁水、昼夜颠倒、夹尾、水平震荡、潮湿垫料、冰水游泳、热刺激,每天随机安排一种刺激,平均每种刺激使用2-3次,刺激方式不可预见,持续刺激共21天来制备慢性温和不可预见性大鼠抑郁症模型。造模结束后通过大鼠行为学指标来检测造模是否成功,剔除不合格大鼠。造模成功后开始给药,正常对照组继续每日给予正常饮食及水,模型组每天2ml生理盐水灌胃,氟西汀组以10%阿拉伯凝胶制成混悬液,按照每日2mg/kg灌胃给药,每日一次,连续21天,化浊解毒疏肝方高、低剂量组将人与大鼠按照体表面积换算后按生药量11.4g/kg·d,2.75g/kg·d给药,柴胡疏肝散按生药量3.85 g/kg·d灌胃给药。给予每只大鼠预先定量好的两瓶水:1瓶1%蔗糖水,1瓶纯水,观察24h内糖水和纯水消耗,糖水偏好=糖水消耗/总液体消耗×100%。每日给予大鼠100g鼠粮,在造模前,造模后,治疗后观察大鼠体重变化,造模结束后测糖水偏好,敞箱实验;治疗后,所有大鼠依次进行敞箱实验、Y迷宫、抬高实验和Morris水迷宫实验。每组大鼠禁食24h处死,用免疫组化法测量大鼠大脑海马区神经肽Y的含量。结果:1大鼠体重变化:造模前,各组大鼠体重比较,经多因素方差分析统计,差异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化浊解毒疏肝高剂量组、柴胡组、氟西汀治疗组治疗后体重均明显增高,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2大鼠糖水偏好变化:正常组无明显变化,化浊解毒疏肝高剂量组、柴胡疏肝散、氟西汀与模型组比,可改善该模型大鼠糖水偏好,有统计学意义(P<0.05),化浊解毒疏肝高剂量组与柴胡组比有差异(P<0.05)。3敞箱实验: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敞箱实验评分明显降低(P<0.05);各治疗组与模型组相比,评分降低(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化浊解毒疏肝高剂量组与模型组相比有明显差异(P<0.05),与柴胡组比P<0.05。4 Y迷宫: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进入安全区时间明显延长,(P<0.05);其中化浊解毒疏肝方高剂量组与模型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5抬高迷宫: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抬高迷宫逃避期明显延长(P<0.05),进入次数减少(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化浊解毒疏肝高剂量组与模型组相比,有明显差异(P<0.05)。6 Morris水迷宫: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逃避潜伏期和通过原平台次数均有显著差异(P<0.05);其中化浊解毒疏肝方高剂量组与模型组相比逃避潜伏期缩短,通过原平台次数增加,有显著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7各组大鼠免疫组化脑组织NPY含量:模型组海马区NPY含量较正常组减少,有显著差异(P<0.05)。化浊解毒疏肝高剂量组、柴胡组、氟西汀组比模型组相应区域免疫阳性细胞数目明显增加,有显著差异(P<0.05),统计学有意义。结论:1应用慢性温和不可预见性应激制备大鼠抑郁症模型很好的模拟了人类抑郁症的表现,能为抑郁症的实验基础研究奠定一定基础。2抑郁症的主要病机是肝郁引起浊毒内蕴,采用化浊解毒疏肝法治疗抑郁症模型大鼠后,抑郁症的各项监测指标均得以改善,大鼠一般状况好转,大鼠的体重及糖水偏好增加,情感行为学及学习记忆能力均得以提高。3神经肽类物质NPY参与了抑郁症的发病,NPY可能通过调节大脑皮质NE和5-HT的表达而发挥抗抑郁作用,应用化浊解毒疏肝方能提高慢性应激模型大鼠大脑海马区神经肽Y的含量,为抑郁症的治疗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