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理论视阈下《柏油娃》中非裔美国人成长研究

来源 :大连外国语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zippom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托尼·莫里森(1931-)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美国黑人女作家。其第四部作品《柏油娃》展现当代美国黑人的生活图景,讲述了非裔美国人在白人社会艰难的成长历程,表达了作者对黑人命运的深切关怀。本论文以亨利·列斐伏尔的空间理论为基础,通过解读作品中人物在不同空间的困惑和探索,分析非裔美国人在多重空间所面临的压迫,并揭示出他们为抵抗压迫获得自身成长所做出的努力。
  本论文分为五个章节。第一章简要介绍托尼·莫里森和《柏油娃》,综述国内外学者对莫里森及其作品的研究成果,同时阐释空间理论,最后陈述本论文的主要观点。第二、三、四章是论文的主体部分,每一章探讨在某一特定空间下,空间主体的成长历程。第二章分析了非裔美国人所遭受的生存环境破坏以及居住空间隔离问题,指出回归自然并与祖先建立联系对黑人打破物理空间限制、获得身体解放具有重要意义。第三章解读了非裔美国人心理空间的异化问题,指出非裔美国人唯有解放心理空间,对不同的文化持宽容的态度才能在精神上获得成熟。第四章剖析了非裔美国人在社会空间下冲突的种族关系和边缘化问题,指出传统黑人社区只能提供暂时庇护,无法帮助其实现社会存在,非裔美国人只有融入社会,建立和谐的社会关系,才能实现自我完善,最终获得成长。最后一章是论文的结论部分,提出本文的现实意义。空间塑造在莫里森小说创作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借助《柏油娃》中的多重空间,莫里森展示了非裔美国人为反抗压迫、争取生存空间、获得自身成长所进行的不懈努力;同时,莫里森也呼吁不同种族、不同文化之间,要相互理解、相互包容,从而建立一个没有种族歧视、平等发展的社会。
其他文献
语言测试作为一种测量手段,对语言教学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测试反拨效应的了解,可以更好地服务教与学,实现测试目的。以往反拨效应研究对教师的研究多于对学生的研究,对大规模、高风险考试的研究多于对校内小测试的研究。因此,本文基于Hughes(1993)的PPP(参与者—过程—结果)模型及Alderson&Wall(1993)针对学习者的反拨效应假设,旨在探索大连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组织的研究生英语
目前,通过翻译中国文学来弘扬中华文化已成为“中华文化走出去”的方式之一。由于生活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各民族在历史进程中都有其独特的文化特征。鲁迅小说《呐喊》创作于五四运动期间,含有大量反映当时文化风貌的文化负载词。中国与西方之间的文化差异在鲁迅小说《呐喊》中的文化负载词中得到了明显的体现。与此同时,作为系统功能语言学新拓展的领域,评价理论正步入体系化发展之路。但至今为止,运用评价理论分析文化负载词翻
学位
身份研究一直是社会学家、心理学家关注的重点,随着语言学的发展,有学者认为身份研究应该与具体语境结合,因此语用身份成为新的研究重点。语用身份即语境化的某种具体身份,是可调用的语用资源。交际双方通过语言选择、语用策略建构交际语境下的语用身份以此满足交际需求,这与顺应论所认为的语言使用就是不断地进行语言选择的过程一致,都强调语言选择和交际过程的动态性。因此,从顺应论的视角来研究语用身份的建构具有可行性,
学位
汤亭亭(1940-)是美国当代最具影响力的华裔作家之一,她关注过去和历史对美国华裔的影响。问世于1980年的《中国佬》是汤亭亭的第二部力作,讲述了四代华裔男性移民在美国的奋斗历史。本文基于保罗·康纳顿的社会记忆理论、扬·阿斯曼的交往记忆及文化记忆理论,通过分析作者家族四代移民不同的记忆,探寻美国华裔的身份建构历程。本论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简要介绍汤亭亭的生平及《中国佬》,梳理国内外研究现状,介绍社
学位
经过了艺术家们无尽的探索和商业上的成功操作,音乐剧已经成为当今世界上非常重要的娱乐形式之一。2007年,音乐剧《猫》在中国的巡演反响热烈,接连上映了70余场之多,而音乐剧《妈妈咪呀》也取得版权并被译为中文,在国内各大剧院上演。为了方便观众观看,有的音乐剧在引进时会被翻译成中文,制作成中文版进行演出,方便观众欣赏其中的剧情及音乐。英美经典音乐剧在中国的影响力逐渐扩大,译制音乐剧也受到越来越多观众的喜
学位
玛丽安·摩尔(Marianne Moore,1887-1972)是二十世纪美国诗坛最具影响力的女性诗人之一。摩尔的女性身份和爱尔兰血统的双重身份使得其对处于主流意识形态之外的“他者”给予关注。通过其诗歌中对“他者”形象的颠覆,摩尔试图为被边缘化的女性、被殖民者、以及自然诉求平等的权利。国内关于摩尔诗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中国美学、现代性、道德观、以及生态意识等主题上,然而鲜有学者关注摩尔诗歌中的“他者
学位
《西游记》作为中国四大名著之一,享有很高的文学地位。在《西游记》中,诗词多达750首,诗词量位居四大名著之首,但其翻译让众多译者望而却步,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诗词文本含有众多互文指涉,如《西游记》诗词中和中国文学作品和文化相关的字、词或者句。对于译者而言,正确识别这些互文指涉并在译文中恰当表达实属不易。本文根据费尔克劳夫提出的互文性分类:显性互文性和成构互文性,将西比奥多,程锡麟以及罗选民关于显性互
学位
本研究以口译中的串行加工观和并行加工观的争议为背景,结合交替传译实验和心理语言学中的译后再认实验的研究方法,用实证方式探讨学生译员在英汉/汉英交替传译中方向性对信息加工的影响。  为实现以上研究目的,本研究提出以下三个问题:(1)学生译员在英-汉,汉-英两个方向的交传中对信息加工方式是否相同?若不同,分别是什么?(2)学生译员在交替传译信息加工方式上与口译质量上是否具有相关性?(3)信息加工方式对
学位
学术阅读作为学术知识储备的一种重要途径,对提高学术科研和国际学术交流能力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学术阅读研究多为对学习者阅读困难的调查和提高学术阅读策略教学有效途径的探究,而且将阅读策略视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然而,很少关注学术阅读策略多维度使用及其与自我效能感的关系。鉴于此,本研究采用质量结合的研究范式,探究自我效能感与学术阅读策略及其各维度的关系。本研究选取211名中国东北某大学英语学术型硕士
项目依托英国研究课程旨在增进英语专业学生对英国认知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学术能力。  基于DiPerna&Elliott(1999,2001)提出的学术能力理论框架和学术能力评估量表(2002),本文从文献技能、批判思维技能、交际技巧和学术动机四个维度探索项目依托学习对学生学术能力的影响。研究采用混合方法设计,借助调查问卷、半结构化访谈、学生成果和课堂观察收集数据,对参与英国研究课程的51名学生进行了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