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提高新疆棉田智能滴灌控制系统测墒传感器布设的合理性与灌溉决策科学性,本研究在南疆地区塔里木河流域第一师水利试验站进行试验,针对南疆机采膜下滴灌棉田测墒点布设位置研究较少和水分利用率不高等问题,以实现节水的高效施用策略和测墒点精准布设为目标,研究了不同水分处理对土壤含水率、棉花生长指标和产量的影响,探讨了适宜棉花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灌溉施用模式及灌水期内测墒点布设位置及数量。在灌水期(蕾期与花铃期)设置了两个灌水周期:5及7天;灌水定额设置三个水平:I0.6(60%ETgage蒸散量与有效降雨量之差)、I0.8(80%ETgage蒸散量与有效降雨量之差)和I1.0(100%ETgage蒸散量与有效降雨量之差),6个处理,每个处理设3个重复。主要结论如下:(1)不同水分处理土壤含水率表现出,灌水前,各处理平均土壤含水率稍有下降;灌水开始后,各处理平均土壤含水率显著上升,且随灌水定额的增大而增大。在整个土壤剖面水分变化过程中,水平方向,随着距滴灌带距离的增加,010 cm土壤含水率逐渐降低,表现为带下>窄行>裸地。(2)在整个棉花生长过程中,采用相同灌水周期时,棉花株高、叶面积指数(LAI)峰值、耗水量与灌水定额成正相关,表现为随灌水定额的增大而增大,水分利用效率(WUEET)反之;棉花植株的地上部干物质总量随着灌水定额的增大先增大后减小;籽棉产量与对应地上部干物质积累总量成正相关。灌水定额相同时,棉花株高随灌水周期的减小而增加;灌水周期小的处理LAI先达到峰值;灌水周期小的处理耗水量小,但WUEET增大。灌水周期5天,灌水定额I0.8,最终灌溉定额394.0 mm的处理棉花籽棉产量最高,籽棉产量为6 471.39 kg/hm2,水分利用效率为1.35 kg/m3,为适宜的棉花灌溉制度。(3)如果只有一个传感器,蕾期测墒传感器可以埋设在深36 cm,距离膜中心25 cm处;花期测墒传感器可以埋设在深29 cm,距离膜中心50 cm处;铃期测墒传感器可以埋设在深32 cm,距离膜中心21 cm处;灌水期(蕾期与花铃期)测墒传感器可以埋设在深31 cm,距离膜中心24 cm处。(4)对200亩大小的轮灌条田,测墒传感器的布设数量为6个。在田间布置局部最优测墒点时,间距应大于122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