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众创业对中国减贫效果的影响研究

来源 :江西财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gelleos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减少贫困是中国政府极为重要的任务。始自2012年11月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的脱贫攻坚战,于2020年完美收官,解决了困扰中国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但是我国相对贫困问题仍将长期存在。因此,探讨减贫的有效措施,对于巩固和拓展减贫成果,实现共同富裕具有突出意义。区别已有的文献,本文主要从宏观角度入手,通过理论和实证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民众创业对中国减贫效果的重要影响机理和效应,从而为政府通过促进民众创业实现多维贫困减少,助力共同富裕的目的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证支持。本文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中国在宏观层面,民众创业对减贫效果的影响可以通过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创造、打破贫困发生链和加速社会发展等多个渠道产生作用。此外,本文还提出,我国劳动力市场分割的社会现实会通过抑制劳动力流动、增加民众创业成本和抑制人力资本积累等多个渠道削弱民众创业的减贫效果;因此,我国政府在推进民众创业的同时进一步推进市场化改革也非常关键。本文的研究内容和结论归纳为:第一,文献梳理与理论基础部分,从民众创业和减贫两个方面展开。民众创业研究方面的文献综述部分,包括创业水平测度的研究,创业影响因素的研究,创业对经济发展影响的研究。减贫研究方面的文献综述部分,包括贫困测度的研究,贫困成因的研究,扶贫策略及其减贫效应的研究。其中贫困理论基础部分,主要有贫困恶性循环论、能力贫困论、社会排斥论和社会发展理论;其中创业理论基础部分,介绍了企业家精神理论和创新创业理论。通过文献梳理与理论基础研究为本文找到研究起点与研究方向奠定基础。第二,民众创业对减贫效果的影响机理研究。这部分在提出相关概念的基础上,首先通过文献分析的方法,梳理出民众创业对贫困减少的四条作用渠道。接着,在Lucas(1978)的劳动力职业选择模型的基础上构建出一个简单的理论模型,以进一步分析创业对减贫与社会福利的影响。这部分为本文的实证研究部分提供理论支撑。第三,民众创业对减贫效果影响的实证分析。首先,本章运用系统广义矩(GMM)方法分析了民众创业对减贫效果的线性影响。经研究发现,民众创业对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指标均有显著的削减作用,但民众创业对极端贫困人口的积极作用要比对一般贫困人口的积极作用小。其中,分地区检验来看,东部地区的民众创业最容易降低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而在中部与西部地区均相对较小。而多维贫困方面的实证检验结果表明,民众创业的增强确实有利于减少收入贫困和教育贫困,但民众创业对教育贫困的减少作用要远小于对收入贫困的减少作用;民众创业的综合指标对医疗贫困有显著的削减作用,而且显著性较小;且在东部地区,民众创业对多维贫困的削减作用最突出。其次,使用中介模型检验了民众创业减贫的内部作用机制。经研究发现,民众创业可以通过经济增长、就业水平、人力资本、财政能力、工业化、城镇化等多个渠道影响贫困发生率。最后,以地区普惠制金融和制度质量为门限,使用动态门限回归分析了民众创业对减贫效果的非线性影响作用。经研究发现,民众创业对我国各省份的农村贫困三指标与多维贫困均存在显著的动态非线性影响,在低普惠制金融发展和低制度质量程度下,民众创业对农村贫困削弱作用较弱,甚至不显著,但突破门限值后则均表现出对农村贫困显著的削减作用。接着通过进一步区分生存型创业和机会型创业发现,无论在低区制还是高区制,机会型创业均对农村收入贫困、教育贫困和医疗贫困产生了显著的削减作用,而生存型创业对于农村多维贫困的削减作用较弱。第四,以“国家级创业型城市”创建活动带来的外生冲击为自然实验,采用倍差法,创新性地检验了民众创业对减贫效果的影响。采用倍差法和基于倾向得分匹配倍差法的检验均证实“国家级创业型城市”创建活动对减贫效果具有正向促进作用。从2009年到2013年,该活动的减贫效应随时间推移逐步增强;但在2014年之后,这种促进作用在不断地减弱。积极促进效应在中部城市组最突出,西部城市组次之;在省会城市组正向作用最大,一般地级城市组次之,而计划单列市与副省级城市组正向作用最小。此外,城市的产业集聚状况、人力资本水平和市场潜能有利于增强“国家级创业型城市”创建活动带来的减贫效应。第五,劳动力市场分割对民众创业减贫效应影响的实证检验。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使用空间动态面板模型,基于中国省级面板数据,考察了劳动力市场分割对民众创业减贫效应的影响作用。经研究发现,劳动力市场分割在三大地区均削弱了民众创业的减贫效应,其中在西部地区劳动力市场分割的削弱作用最突出。劳动力市场分割通过抑制民众创业进而对经济贫困减少、教育贫困减少、医疗贫困减少和生活贫困减少四个子指标均产生了显著的负向作用,其中对医疗贫困减少和教育贫困减少的负向作用最大。第六,结论与政策启示。本文在一系列实证的结论基础上,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第一,政府应积极采取措施,继续推进民众创业,以减少贫困;第二,政府应注意对极端贫困人口的扶持;第三,政府应进一步完善普惠制金融,提升地区制度质量水平;第四,政府应注意农村居民的教育和医疗等方面贫困的减少;第五,政府应着力推进劳动力市场改革,促进劳动力的自由流动。本文的研究可以丰富民众创业与减贫相关研究的不足,为政府通过促进民众创业进而减少相对贫困和多维贫困,进一步巩固现有的减贫成果提供有用的政策参考,并为政府推进市场化改革改善民众创业的减贫效应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证支持。此外,本文研究作为中国减贫实践经验的总结,也可以为其他国家的减贫提供有益借鉴。
其他文献
汉服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千年来的文化结晶。现代汉服在保留传统汉服形制的基础上经过优化,更加实用且方便穿着,同时消费者对传统汉服日常化的呼声也越来越高。文章通过问卷调查,分析了消费者对现代汉服的态度以及消费现状,并以市场上3个汉服品牌为例,进一步分析了汉服营销推广中存在的问题,最后给出相关建议。
城市的快速发展及扩张,导致城市与乡村发生矛盾与冲突,形成对立的二元状态。以探寻城与乡和谐相处,打破城与乡之间的障碍为目的,通过提高公共空间活力,解决了城乡融合问题;以织体城市理论为基础,针对城中村的公共空间有机更新,探究了城中村和城市相互渗透的可能性。
目的 探讨医护一体化护理在糖尿病肾病血液透析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86例糖尿病肾病血液透析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医护一体化护理,比较两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护理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4.65%,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0.23%(P <0.05)。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为96.6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6.74%(P <0.05)。结论 医护一体化护理可有效降低糖尿病
声乐作品《青玉案·元夕》的创作取材于南宋豪放派词人辛弃疾的词,该词充分表现了元宵佳节的热闹非凡。通篇采用婉约词作的写法,是辛弃疾为数不多的婉约词。该声乐作品无论是在表演风格上或是艺术风格上都别具一格,让人感受到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曲作者李砚在该声乐作品中充分发挥了古诗词作品中极致的韵味,将诗词与曲调完美融合。本文将进一步对古诗词声乐作品《青玉案·元夕》的审美特征与音乐分析。
乡村纠纷案件数量不断增长和纠纷解决难度加大,是目前客观存在的难题。究其原因,一是以乡干部和村委成员为主的调解人精力有限、力不从心;二是村民对于司法途径解决纠纷不了解、不积极,对于纠纷案件解决的结果预期不确定。构建乡村纠纷公益调解机制,一是选聘各类人才作为调解人,以克服知识专业性和经验有限性之不足;二是及时对接纠纷案件与相应的调解人,通过建立乡村纠纷调解平台、各类专业调解人名册、乡村纠纷案件类型清单
近年来,由于大量上市公司的高溢价并购,使得我国A股公司的报表中积聚了大量的商誉,形成了商誉“泡沫”,埋下了巨大的减值风险。这既影响我国资本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也给投资人带来重大利益的损失。探究商誉的减值,必须从商誉的形成初始考量。商誉形成的因素多种多样,但现有研究大多是从一个或少数几个因素,或者定性的角度,探讨对并购商誉的影响,对多种影响因素如何共同作用的实证检验较少。基于上述背景,本文从行为金融
本文探究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与高校课程思政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与实践内容。首先介绍了课程思政融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堂的优势,然后分析思政元素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内容的有机结合,最后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总结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课程思政相结合的多样体验式教学与实践方法,进而实现“三全育人”、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落实全方位育人的总目标。
目的:了解德尔塔病毒株疫情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新冠肺炎)定点收治医院一线医护人员心理健康状况,为实施有效对策提供依据。方法:2021年9月4—6日在网络平台上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对227名武汉市金银潭医院一线医护人员进行调查。结果:(1)一线医护人员伴随的焦虑、抑郁情绪显著高于全国常模(P<0.01);其中伴有焦虑情绪的医护人员54名(23.70%),伴有抑郁情绪的医
目的通过改良Sihler’s染色法揭示肉眼可见的大腿皮神经的整体分布模式,为皮瓣移植感觉重建术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福尔马林固定的中国成年和儿童尸体各12具。紧贴肌表面取下含皮下脂肪的股部皮肤。改良Sihler’s染色法显示股部皮神经分布模式。结果改良Sihler’s染色后的标本呈淡紫色,皮神经及分支呈黑色。肉眼可见股外侧皮神经、股神经前皮支、生殖股神经股支、股神经内侧皮支、闭孔神经皮支和股后皮神经
在目前存量开发的背景下,九江市正在进行城市更新并取得了明显成效。本文以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为依据,以城中村居民为主体,分别从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与归属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五个角度,探究在城中村更新的过程中如何满足城中村居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从而在城中村更新的过程中,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合理有效地解决城中村存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