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骨缺损是指由于外伤、感染、肿瘤切除等因素造成骨质丧失,从而在骨组织中形成间隙。较小范围的骨缺损可以由机体自身的再生得到修复,而较大间隙的骨缺损则由于成骨细胞难以越过而不能正常愈合,若不采用适当治疗则最终仅由纤维组织充填,形成骨不连。有研究表明,当长骨骨干缺损长度超过其直径的1.5~2.5倍时,机体便难以自行愈合,因而造成永久性骨不连。骨缺损的病人在骨科患者中占有很高的比例,大约有10~15%的病人需要进行骨移植治疗。在美国,每年涉及骨移植的病例已超过100万,而在我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需要进行骨移植治疗的病例数目巨大更是不言而喻的,并且随着社会的发展,交通事故的增多,骨缺损病人数目更是在不断地逐年攀升,现今已经发展成为严重威胁人们生活质量的主要病症之一。目前,主要应用于临床骨缺损修复的方法有自体骨移植和异体骨移植等,但自体骨移植存在材料来源有限、供骨部位的损伤以及塑形困难等问题;异体骨移植也有潜在的疾病传播隐患以及移植排斥反应等严重后果,因此无论自体骨移植还是异体骨移植均无法完全满足需求,临床急需寻找一种安全有效的骨移植替代材料。近年来随着组织工程化人工骨的诞生,骨移植治疗中材料短缺的问题将有望得到成功的解决。组织工程骨是由可吸收的支架材料、种子细胞和/或成骨促进因子构成的。近年来,将细胞与特定支架材料联合培养,形成具有生命的活性组织工程化复合材料用于修复骨缺损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效,但毫无疑问,如何构建更理想的组织工程化人工骨仍旧是一个值得被重视的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