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利用细菌脂多糖(LPS)诱导小鼠RAW264.7巨噬细胞-单核细胞(RAW)和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过度表达细胞因子和致炎因子而构建的体外炎症模型,研究了畜禽专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替米考星的免疫调节作用。通过血浆急性相蛋白(C反应蛋白,CRP;血清淀粉样蛋白,SAA)和前致炎细胞因子(IL-6;TNF-α;IFN-γ)含量的检测,并结合传统的疾病临床诊断指标(如体温,呼吸频率,白细胞计数,X光诊断和病理学指标等),对构建的猪放线杆菌胸膜肺炎模型进行评价,同时研究了替米考星(口服)在人工感染放线杆菌胸膜肺炎猪体内的药代动力学。
目前的体内和体外实验研究证实,人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对免疫反应和炎症反应均具有调节作用。本文利用建立的体外炎症模型,研究了替米考星和泰乐菌素对细胞因子如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1β(IL-1β),IL-6和IL-10以及致炎因子一氧化氮(NO)和前列腺素E2(PGE2)是否具有免疫调节作用。与5μg/ml的药物浓度相比,10和20μg/ml浓度的替米考星和泰乐菌素显著的抑制6-keto-PGF1α,PGE2,NO,TNF-α,IL-1β,IL-6的合成,促进IL-10的分泌,并抑制环氧合酶-2(COX-2)和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基因的表达。上述结果说明,在炎症过程中,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可能通过调节细胞因子和致炎因子的合成而发挥抗炎作用。
在猪的感染性疾病中,生物学指标的监测可为各种抗生素的临床疗效提供客观的评价依据。本文通过血清中急性相炎症蛋白(CRP,SAA)和前致炎细胞因子(IL-6,TNF-α和IFN-γ)含量的检测,结合疾病诊断中传统的临床评价指标,对构建的猪放线杆菌胸膜肺炎模型进行了评价。试验猪随机分为三组,两感染组气管内注射接种血清2型胸膜肺炎放线杆菌,对照组注射无菌生理盐水。一个感染组在接种16小时后经口一次性给予替米考星粉(20mg/kg)。猪接种胸膜肺炎放线杆菌后,体温,呼吸频率显著升高。经X光检查确诊,感染后12和24小时,猪肺部出现纤维素性渗出的特征。病理剖检和组织学检查证明,接种猪肺部呈明显的放线杆菌胸膜肺炎病变特征。接种猪血清CRP,SAA和IL-6的水平随着疾病进程逐渐升高,而给予替米考星能有效降低血清CRP和SAA的水平和持续时间。因此,通过血清CRP,SAA和IL-6的含量的检测可以有效的判断疾病的状态,并且CRP和SAA可以用作评价抗生素疗效的生物学指标。
本文采用2×2双因子交叉实验设计,利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研究了替米考星(口服)在人工感染放线杆菌胸膜肺炎猪体内的药代动力学,并通过小剂量缓慢静脉滴注给药(1.5mg/kg,10分钟,速率为0.15mg·ml·min)研究了替米考星在正常猪(n=3)体内的药代动力学。数据采用3p97药代动力学程序软件处理。替米考星静脉滴注给药的药代动力学符合二室模型。空白对照组的猪口服替米考星后药代动力学符合一级吸收二室开放模型,药代动力学参数Cmax=1.40±0.09μg/ml,Tmax=3.11±0.54h,t1/2α=2.59±0.42h,t1/2β=22.74±6.64h,AUC=21.11±2.24μg·h·mL-1,生物利用度F=95.20%±10.09%。结果显示替米考星吸收和分布极为迅速,消除缓慢。与空白对照组相比,胸膜肺炎放线杆菌感染和给予地塞米松对替米考星的药代动力学参数无显著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