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利用64排螺旋CT扫描及三维重建技术观察眶尖(orbital apex,OA)部视神经(optic nerve,ON)的解剖特点及其周围结构,并采用经眶顶入路研究眶尖部视神经的解剖特点,测量该入路中三种入路的眶项切除范围。对测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为该区域手术提供解剖依据和影像支持。
方法:成年国人尸头12例(男8例,女4例),经10%福尔马林固定,血管充分灌洗后,动脉内注入加有红色染料的乳胶,静脉内注入加有蓝色染料乳胶。灌注后标本行64排CT轴位检查(以OM线为基线),对视神经行最佳轴位、斜矢状位、冠状位三维重建,观察其走行方向,了解周边结构显影情况;分别在最佳轴位、斜矢状位、冠状位测量球后15mm处视神经左右径、上下径、眼眶内侧壁外缘距离中线的距离。额部开颅,去除额叶脑组织,磨除眶顶,显微镜下按内侧入路、中央入路、外侧入路观察视神经暴露范围及其周边结构,测量球后15mm处视神经上下径、左右径和眼眶内侧壁外缘距离中线的距离,并测量三种入路的眶顶切除范围。对标本实体测量和影像测量的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t检验)。
结果:
(1) 最佳轴位观察眶尖部视神经平面与OM线呈22.1±0.9°夹角。观察眶尖部视神经斜矢状位平面与正矢状位平面呈23.5±4.2°度夹角。
(2) 眶尖部视神经走行方向在64排CT下观察和实体观察结果一致,均呈立体“S”形或“C”形。
(3) 三种入路眶项切除范围前缘、后缘一致,前缘至眼球后极,与额骨内缘平行,其间距离为1.32±0.11cm,最大,1.50cm,最小1.16cm;后缘达视神经管眶口,其与镰状韧带间距离为7.67±0.37mm,最大8.12mm,最小7.10mm。内侧入路:内缘必要时可切至中线;外缘至透过骨膜看到额神经即可。中央入路:内缘达眼眶内侧壁外缘,其与中线结构基本平行,球后15mm处距离中线结构距离为12.63±1.29mm,最大14.88mm,最小10.50mm;外缘(定义为C线)即暴露眶外侧壁内缘,该缘与视神经管段蝶骨嵴的延长线平行并位于其内侧,相距3.88±0.37mm,最大4.18mm,最小3.20mm。外侧入路:内侧至额神经内侧4.50±0.27mm,最大4.88mm,最小4.12mm;外侧达C线。
(4)标本实体测量球后15mm处视神经左右径为3.96±0.62mm,最大为5.20mm,最小为3.40mm;上下径为3.36±0.33mm,最大为4.10mm,最小为3.08mm。影像测量球后15mm处视神经左右径(最佳轴位测量)为4.20±0.45mm,最大为5.10mm,最小为3.60mm;上下径(重建斜矢状位测量)为3.56±0.35mm,最大为4.00mm,最小为3.16mm;冠状位上测量球后15mm处眶内侧壁外缘距离中线距离为11.84±0.58mm,最大为12.55mm,最小为10.88mm。对实体测量值与影像学测量值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两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5)①内侧入路是经上斜肌与上睑提肌之间的手术间隙,可以暴露从球后到视神经管之间的视神经全长,也是唯一经颅可抵达视神经内侧区的通路。②中央入路是经上直肌与上睑提肌之间的手术间隙,根据不同情况可以向内侧或外侧牵开额神经,该入路仅能暴露视神经眶内段中部。③外侧入路是经上直肌与外直肌之间的手术间隙,是到达眶尖部视神经操作空间最大的入路,也是到达视神经外侧部、眶尖深部及眶上裂区的最佳途径,术野宽敞。
结论:
(1) 64排螺旋CT扫描及其三维重建技术在眶尖部手术中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可以多角度、多平面观察病变,有利于在手术前观察、推理病变部位及性质,进一步确定眶顶切除范围,指导手术。
(2) 眶尖部手术应该根据病变的具体位置、性质等选择相应的手术入路。内侧入路适用于位于视神经上、内侧之病变,常用于处理视神经鞘的脑膜瘤和视神经胶质瘤,不适用于视神经外侧或已累及眶上裂及海绵窦的病变;中央入路适用于仅限于眶内视神经中段正上方的病变;外侧入路适宜切除视神经外侧的病变,也是切除侵及眶尖深部及眶上裂病变的最佳入路。
(3) 各入路的眶顶切除范围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