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我国经济发展到现阶段的必然选择,也是经济增长与自然、社会、人的全面发展相协调的必然要求。全球金融危机的全面爆发以及欧债危机的持续蔓延,对我国外向型经济发展方式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与此同时,国内贫富差距不断扩大、生态环境持续恶化、经济结构严重失衡、社会矛盾此起彼伏,经济的高速增长已经不能消除由其带来的各种问题,单纯以经济增长为目的的粗放型发展方式已经不能适应现在社会发展的多元化需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成为当前社会的普遍共识。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生产方式和经济运行方式不断转变的持续的过程。当今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有着特殊的意义和作用。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共中央提出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经济发展战略,逐渐开始关注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中共十七大报告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从战略高度提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概念。此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成为由我国政府主导的自上而下的经济改良运动,刚刚结束的十八大报告又再次强调:“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战略抉择。”经过多年的理论探索和实践总结,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本文基于我国省域经济发展的巨大差异,选取省域经济为对象评价分析其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并通过与世界高收入国家进行对比分析,确定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阶段性目标,对我国差异巨大的省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情况进行评价。在比较得出省域间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差距同时,找出我国不同区域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程度和基本规律,并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本文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基本理论为指导,结合世界经济发展规律和现实国情,对我国省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差异性和规律性进行初步探索。在梳理了关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相关理论后,论述了区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评价的必要性;分析并总结了影响和决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主要因素:经济结构、经济效益效率、经济发展动力、两型社会建设、政府职能作用及民生保障改善等六大方面,并以此为基础,构建了评价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指标体系;以世界高收入国家经济发展的平均水平为参照,结合我国现实国情进行适当修正和调整后,确定了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阶段性目标;以此目标为基础,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情况进行评价分析;从总体上得出了我国各省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具体情况和所处阶段;并以上海市、安徽省和贵州省为例,对我国不同地区、不同经济发展阶段的省份进行个案分析;以评价结果为依据,提出了不同区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不同对策建议以及适合我国总体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基本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