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1)探讨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亲子沟通、同伴关系、应对方式的现状;(2)探讨留守儿童亲子沟通、同伴关系与应对方式之间的关系;(3)探讨团体箱庭干预留守儿童亲子沟通、同伴关系、应对方式的效果。方法:(1)本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和心理干预。(2)抽取安徽省阜阳市枣庄镇童庄职中五至七年级的160名在校学生作为研究被试。(3)发放问卷(包括一般资料调查问卷、亲子沟通问卷、同伴关系问卷和应对方式问卷)160份。对有效问卷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筛选出亲子沟通得分和同伴关系得分均偏低、适合进行心理干预的留守儿童40名作为干预被试。(4)进行每周一次共八次的团体箱庭心理干预活动。活动结束后对干预被试进行问卷后测(包括亲子沟通问卷、同伴关系问卷和应对方式问卷)。(5)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配对t检验、相关分析及多元回归分析等统计方法进行数据处理。结果:(1)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相比:①父亲沟通和父母总沟通均显著偏低(t=-14.124,p<0.001;t=-7.681,p<0.01);②同伴接纳显著偏低(t=-5.440,p<0.001),同伴交往恐惧、自卑显著偏高(t=2.593,p<0.05);③寻求支持、发泄情绪和幻想否认均显著偏高(t=2.951,p<0.01;t=2.029,p<0.09;t=2.500,p<0.05)。(2)留守儿童亲子沟通、同伴关系、应对方式之间:①亲子沟通与同伴关系,亲子沟通与应对方式,同伴关系与应对方式之间均存在显著地相关;②亲子沟通会直接影响同伴关系,亲子沟通也可以通过应对方式间接影响同伴关系,应对方式是亲子沟通与同伴关系之间的中介变量。(3)团体箱庭干预留守儿童亲子沟通、同伴关系、应对方式的效果显著:①干预后的父亲沟通、母亲沟通、父母总沟通得分均有了明显改善(t=3.244,p<0.01;=2.142,p<0.05;t=2.749,p<0.01);②干预后同伴接受明显提高(t=4.703,p<0.001),同伴交往恐惧自卑明显下降(t=-3.7534,p<0.01);③干预后留守儿童更倾向于使用问题指向的积极应对(t=3.076,p<0.001),情绪忍耐也有了明显的提高(t=3.471,p<0.01)。结论:(1)留守儿童的亲子沟通和同伴关系质量较差,留守儿童倾向于采用寻求支持、发泄情绪和幻想否认的应对方式。(2)应对方式在亲子沟通对同伴关系的预测中起到了部分中介作用。(3)团体箱庭对留守儿童亲子沟通、同伴关系的改善有一定的效果,同时也使留守儿童更倾向于采用积极的应对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