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电影自问世以来就成为了人类文化的主要交流方式和重要载体。随着中国开放程度的加深和经济发展的加速,中国与其他国家间的文化交流越来越频繁,而电影的交流则占了其中很大一部分。中国本土电影越来越收到国际电影界的关注以及国外观众的喜爱,同时,每年有大量的国外影片进入中国市场。欧洲由于其语言格局的特殊性,理论研究开展的较为广泛和深入,在翻译策略、翻译规范和质量控制方面形成了一定的共识和规范。而我国在字幕翻译的研究方面则显得相对滞后,起步较晚,且缺乏行业规范,对电影中的字幕翻译这一领域的重视程度还远不如国外。并且,目前市场上的翻译人员鱼龙混杂,各自为政,造成翻译质量的参差不齐,不利于字幕翻译的健康发展。本文尝试对电影字幕翻译的指导理论是德国功能主义的目的翻译理论。该理论认为决定翻译是一种有目的的行为,翻译目的决定翻译方法,翻译过程的主要原则是整个翻译活动的目的。与其他翻译理论不同的是,目的论认为好的译文不一定是等同于原文的译文,而是能够达到翻译目的的译文。翻译者可以自由选择可行的翻译策略来达到译者的翻译目的,这也正体现了目的论关于目的决定手段的基本原则。这种翻译理论避免了长期以来翻译界崇尚的“对等”衡量标准,为译文的评价提供了新的思路。根据目的论,连贯原则要求翻译内在连贯,能为目的语读者接受,并且要符合目的语读者所处的文化环境;忠实原则诠释了原文与译文之间的关系。文本间连贯服从于文本内连贯,而两者都需要服从目的原则。目的论的这三种原则的关系决定了在字幕翻译过程中,译文的可接受性要比忠实性更重要。在字幕翻译中,翻译行为发起者即导演的意图和目标文本接受者观众的期望共同决定了其翻译的目的。本文采用描述解释性研究方法,分析了字幕翻译的目的,限制因素,影响因素,然后以美剧《绝望主妇》中的中英字幕作为个案进行研究,进一步阐述目的论对于电影字幕翻译的适用性,通过运用目的论对《绝望主妇》字幕大量译例的分析,总结出目的论下可以用来指导翻译实践的一些有用的翻译技巧,并探索翻译技巧下的译文是否符合日的论的三原则,是否符合目的论的要求本文第一章介绍影视翻译的研究背景、意义和全文的结构,翻译的文献(?)述,包括国内的研究与国外的研究。第二章讨论电影字幕这一领域的定义,分类,特点,功能以及制约因素。第三章则简要介绍了全文的理论基础—目的论,翻译行为理论及其运用于字幕翻译的可行性。第四章根据字幕翻译的特点以及目的论三原则,对美剧《绝望主妇》案例进行分析,提出了目的率三原则指导下的翻译策略以及这些策略的运用是否符合目的论三原则。第五章是结论,对全文进行总结和归纳,并提出了一些建议以供有兴趣的学者在电影字幕翻译领域做出进一步的研究。从目的论的角度研究英文影片的字幕汉译是本文的出发点。电影字幕翻译的原则和策略是本文所关注的焦点。希望通过本文所付出的努力,对提高实际的电影字幕翻译水平有所帮助,同时能够吸引更多的学者关注电影翻译这一新兴的翻译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