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农家品种抗白粉病遗传分析及慢粉品种的抗性组分研究

来源 :中国农业科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ealmumm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白冬麦、游白兰和红卷芒等3个农家品种带有的抗白粉病基因不同于目前已知的抗病基因,为我国所独有,且抗病性表现优异,对其抗病基因的遗传分析,将为此基因的广泛利用奠定基础。本试验通过对3个小麦抗白粉病农家品种小白冬麦、游白兰、红卷芒和苗期感病品种Chancellor正反交,在温室鉴定了F1代和F2代群体幼苗对白粉菌E09菌株的反应,对F2群体抗感比例卡方统计测验的结果表明,均符合1:3的理论比例,说明这3个农家品种的苗期抗性是由1对隐性基因控制的。 慢病性可减缓田间病害流行发展的速度,而且它具有抗病性不易丧失的特点,其合理的利用对于病害的可持续控制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通过对慢白粉品种抗性组分的研究,以期为小麦慢病性品种的筛选提供可操作的指标。2003~2004、2004~2005两年在田间测定了20个小麦品种对小麦白粉菌E20菌株的抗性组分潜育期、侵染几率、产孢量、病斑扩展和传染期。结果表明,小麦慢白粉品种与高感对照品种相比,慢病品种表现为潜育期延长,侵染几率降低、产孢量低、病斑扩展慢的特点,且这4个抗性组分与对照差异都达极显著水平,但慢病品种的传染期有些高于对照,有些低于对照,无一定规律性。 利用所测的慢病品种的抗性组分参数,与病情曲线下面积(AUDPC)做相关性分析,证明品种的各组分在病害的流行中所起的作用程度不同。潜育期与AUDPC成负相关,相关性不显著;产孢量和病斑扩展与AUDPC成正相关,两年数据相关性均达显著水平。侵染几率与AUDPC成正相关,且2003~2004年度相关性不显著,2004~2005年相关性显著。传染期与AUDPC相关关系不明显。从数据可以看出,在慢粉品种的病害流行中起主要作用的是产孢量、病斑扩展和侵染几率,而潜育期和传染期作用较小。
其他文献
本文通过试验研究了24%咪鲜胺·噻呋酰胺悬浮剂对水稻纹枯病的防治效果和安全性.结果 表明,24%咪鲜胺·噻呋酰胺悬浮剂防治水稻纹枯病适宜用量为375~450mL/hm2,在水稻纹枯病发病
(按姓氏笔画排序)八女投江、于化虎、小叶丹、马本斋、马立训、方志敏、毛泽民、毛泽覃、王尔琢、王尽美、王克勤、王若飞、邓萍、邓中夏、邓恩铭、韦拔群、冯平、卢德铭、叶
本文以我国夏熟作物田杂草棒头草(Polypogon fugax)为研究对象,对其种子生物学、生态适应性及化学防除技术进行研究,揭示了棒头草发生日益严重的原因,为棒头草的防除奠定理论
自2008年起,广西来宾、玉林等地大力推动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相继形成了“五个一”模式等经验成果.2015年10月以来,形成了“一场+二廊+三栏+四点”等具有创新性的建设
期刊
甜菜夜蛾(Spodoptera exigua Hubner)属鳞翅目Lepidoptera,夜蛾科Noctuidae,是一种世界性分布的重要农业害虫。由于长期依赖化学药剂防治,甜菜夜蛾目前对大多数常规杀虫剂已
为有效履行职能使命,高标准完成上级赋予的各项任务,今年以来,我们在部队上下大力弘扬艰苦奋斗精神,狠抓工作落实,有效激发了广大官兵争先创优的信心和积极性,推动了部队建设
分析浙产竹叶椒不同部位的挥发性化学成分。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挥发性成分,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GC-MS)测试,并用面积归一化法计算出各组分的相对百分含量。通过计算机自
走进济南市长清区华新社区,你便会被一幕幕神奇的景象所震撼:这里虽是村庄,却不见阡陌交错、鸡犬相闻,取而代之的是高楼林立、商铺栉比;这里畜牧业远近闻名、爱宕梨久享盛誉,
早春的东营港经济开发区,繁忙的200万吨/年对二甲苯项目施工现场,2000多名工人正戴着口罩紧张施工.这个鲁北高端石化产业基地的龙头项目,总投资140亿元,从立项到开工仅用了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