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主权债务危机探究——基于欧元区货币合作经济基础的视角

来源 :山东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x12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最优货币区理论自1961年由蒙代尔提出以来,一直是国际金融和世界经济领域的研究重点,而由此产生的区域货币合作也是当今全球经济一体化的重要发展领域之一。1999年,欧元区的成立和运行标志着区域货币合作迈向真正的实践。   2009年,欧元区在成立十年之际爆发了以希腊为首的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并在两年多的时间里持续蔓延。在此背景下,本文首先选取了生产要素流动性、经济开放度、金融市场一体化、通货膨胀相似度、工资弹性和政策一体化等衡量一个区域是否最优货币区的标准,并对各标准选取相对应的经济指标,运用最优货币区理论,对欧元区货币合作的经济基础进行了理论分析。分析结果表明:第一,欧元区已经基本符合了经济开放度标准和通货膨胀相似度标准,这些标准的符合有助于欧元区货币合作活动的开展;第二,欧元区的资本要素流动性较高,但劳动要素流动性和工资价格弹性仍需强化。欧元区自成立以来,这两项指标表现欠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欧元区货币合作的效果;第三,在政策一体化方面,虽然欧元区各国货币政策一体化程度较高,但各国的财政政策差距较大,欧元区还未达到财政政策一体化标准,这一经济基础的欠缺极大的影响了欧元区货币合作的效率。   紧接着,本文对欧元区最初12国的货币合作经济基础进行了实证分析,选取了经济冲击对称性标准,并采用向量自回归方法,在一系列步骤之后得出欧元区各国与德、法两国之间的经济冲击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芬兰以及“欧猪五国”(希腊、爱尔兰、意大利、葡萄牙、西班牙)与德、法两国的经济冲击相关性较弱,其他国家虽然相对良好,但仍存在进步空间。因此,在冲击对称性这一区域货币合作的经济基础方面,欧元区的表现并不理想。然而,在整体不理想的局面下,各国与轴心国德国之间的总供给相关性稍强于总需求相关性,由于总供给冲击对产出具有持久性并且更客观稳定,因此这为不利的情况提供了一丝有利的信号。   在此基础上,本文基于欧元区货币合作经济基础的不完善之处,探究了此次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爆发的原因,认为欧元区各国经济冲击的非对称性是造成此次危机的根本原因。要想彻底化解此次危机,对欧元区进行修复,就应解决欧元区各成员国之间的冲击非对称性问题,而根本途径在于真正的推进欧元区的经济一体化。在具体措施上,希腊、爱尔兰、葡萄牙、西班牙、意大利等发生债务危机的“欧猪”国家可以通过提高人力资本质量,使本国经济逐渐与欧元区其他国家趋同。另外,财政协调必须要伴随着财政支持,应在欧洲央行之外成立欧洲“财政部”,实现各成员国在财政收支上的统一调配,从而使欧洲的一体化成为深度的一体化。   最后,本文为正在积极开展的东亚货币合作提出建议,认为东亚各国应努力实现经济基本面的趋同和经济一体化,而不是仅仅追求经济指标的一致性。只有区域内各国的经济基本面实现了真正的趋同,才能真正符合组成最优货币区的条件和经济基础,使各成员国从货币合作中受益。
其他文献
在抗日战争时期,能征善战的回民支队司令员马本斋(1901— 1944年),不但名扬冀中,而且在冀鲁豫也享有盛誉。  马本斋原名马守清,回族,共产党员,河北献县人。10岁时,始入本村私塾读书,但因家境日艰,只念了三年便中途退学。17岁时,为了生存,随父亲马永长“走西口”外出做工。 19岁,经朋友介绍,加入了东北军张宗昌的部队。半年后,被提升为班长。不久,又晋升为排长。1922年,被选送到“东北讲武堂
期刊
经济增长的规律与源泉一直都是各国政府和经济研究者所研究的重点课题。长久以来,主流经济增长理论都将制度因素置于研究视野之外,将制度视为外生的、给定的常量,因而在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