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1、对临床优效的个性化下颌角截骨导板(以下简称“导板”)、手术前后下颌骨形态进行测量分析,提出评价导板对称性、有效性、安全性以及导板规格的参考标准。2、建立导板设计的智能算法,将智能算法与人工设计的导板进行比较,评估智能算法进行导板设计的可行性。方法1、收集2005年-2018年期间于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整复外科使用导板行下颌角截骨术的患者资料共1056例,建立资料库,筛选出病历完整、术后美容效果好的164例进行回顾性研究。使用三维软件测量患者手术前后下颌骨形态的变化以及导板的长、宽、高、限位高度,总结设计导板的参考标准。2、通过深度学习算法Point Net进行点云分割、基于蚁群学习与遗传算法的融合算法进行曲面拟合,建立导板智能设计算法。从资料库中筛选出987例患者资料,随机分为训练集、验证集和测试集。训练集和验证集由具备中高级职称、10年以上手术经验的整复外科医生对导板进行验证和调整后用于算法的训练和优化。对训练完成的智能算法进行功能测试,以回顾性研究提出的指标与参考范围为标准,计算住院医师与算法设计导板的对称性达标率,结果行非劣效性检验,计算两组有效性、安全性、规格达标率,结果行c2检验,并比较耗费时长,评估智能算法的可行性。结果1、患者术后双侧下颌升支高度差为1.97±1.58 mm,截骨量为4.24±1.25cm3,截骨面距神经最短距离为7.52±1.43 mm。导板长、宽、高分别为52.57±2.08 mm、18.17±1.69mm、12.91±1.60 mm。下颌升支限位高度为7.87±1.18 mm,体部限位高度为8.19±1.16 mm。2、住院医师与智能算法设计导板对称性达标率分别为87.84%和83.78%,经非劣效性检验P>0.05。两组的有效性达标率、安全性达标率、导板规格达标率均无显著差异(P>0.05)。住院医师设计导板耗时1685±274秒(约28分钟),智能算法设计导板仅需8±2秒。结论1、本研究提出了评估导板对称性、有效性、安全性以及导板规格的参考标准,为导板的设计、评估提供参考依据。2、本研究建立的智能算法可以在保证截骨对称、安全、有效前提下,提高设计手术导板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