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目标分解和SVM的POL-SAR图像分类方法研究

来源 :哈尔滨工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yishij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POL-SAR属于目前SAR领域和雷达极化领域研究的前沿课题,同时也是研究的热点和难点。在此背景下,开展关于POL-SAR的图像特征提取以及目标分类等方面的研究,对于解决如何优化POL-SAR系统整体性能,提高对POL-SAR图像的解译能力,推动我国POL-SAR系统走向应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本文研究的是POL-SAR图像特征提取和分类技术,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基于目标分解的POL-SAR图像特征提取,基于灰度共生矩阵的纹理特征提取,以及基于SVM的POL-SAR图像分类。本文首先介绍了POL-SAR系统的历史与发展现状,并针对极化图像目标分解和分类技术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详细的综述。同时,介绍了SVM以及它在各种不同领域中的发展应用现状,并对SVM理论进行了详细的介绍。接下来,介绍了目标极化散射特性的表示方法,包括极化散射矩阵,协方差矩阵和相干矩阵等,给出了几种基本的极化散射机理。在此基础之上进行了基于目标分解的多种极化散射特征提取,研究了基于灰度共生矩阵的纹理特征提取,进而用ESAR L波段真实数据进行了实验,然后对实验结果做了详尽的分析和比较。最后,着重研究了基于SVM的POL-SAR图像特征选择和分类技术。重点研究了SVM参数的选择,比较了不同的参数和分类精度的关系,提出了具体的分类算法,并用这种算法对POL-SAR图像进行分类。本文还用Cameron分类、H ?α分类和神经网络等方法进行分类,并和SVM分类结果进行了比较,从而验证SVM方法用于POL-SAR图像分类的有效性。
其他文献
通信信号调试方式的识别是近年来迅速发展起来的一门高新技术,它是信号分析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动调制识别的目的就是在未知调制信息内容的前提下,判断出通信信号的调制方
采用外辐射源(电视、广播等民用机会照射源)的双/多基地雷达,充分发挥了常规雷达的优点,又具有较强的生存能力。利用该体制雷达对运动目标成像,可用于目标分类、识别等,具有
美国数字电视地面广播系统(ATSC 8-VSB)采用单载波调制技术,均衡是该系统接收机中一项关键技术。本文简要介绍了ATSC 8-VSB标准,阐述了无线信道的基本特性,研究了无线数字传
针对电力负荷受到多因素的影响以及典型训练样本选择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的新型短期负荷预测方法。首先利用小波奇异性检测原理和软阈值细节消噪法对原始负荷数据进行剔除异常值预处理。其次将处理后的负荷序列利用小波变换分解为不同的频率分量。对于每一分量,利用信息熵与主成分分析法联合对负荷影响因素约简;利用动态聚类法由少到多自动确定网络隐层节点数和训练样本集;在采用动态聚类和最小二乘初始化网络的基础
期刊
米波雷达由于其自身的特点在反隐形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但是其波束较宽,受地面反射影响较强,直达波和多径回波是相干信号,因此很难精确地测量目标的高度,但是提供准确的三坐
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网络用户的数量及网络应用的种类不断增多。出于管理和安全方面的考虑,需要对互联网中传输报文的内容实行实时监控。但由于网络传输速度和数据流量的快
近年来,通信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其中信道编码作为通信系统中不可替代的基本技术,也在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种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低密度奇偶校验码(LDPC码)的研究和实现,是继Tu
利用外辐射源的双(多)基地雷达是当前新体制雷达的研究热点之一,它充分发挥了常规雷达的优点,且具有较强的生存能力。该体制雷达由于其良好的“四抗”性能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
我国是较早意识到指纹重要性的国家,早在宋朝就有了“画押”一说。虽然指纹识别技术在我国起步的很早,但是由于当时条件的限制,使得这一技术并没有得到有效的推广。如今,科技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