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与担保制度研究

来源 :吉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jiaoecho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和发展,社会生活中让与担保交易呈现越来越多的态势。由于我国《物权法》立法时,理论界与实务界均存在着重大争论,让与担保制度因此而未被规定在《物权法》中。而法院在审理该种交易引起的纠纷时,也出现了国外在该制度发展过程中相似的争论。诸如让与担保是否违反物权法定原则,当事人在交易中的约定是否构成流质契约,是否构成通谋虚伪意思表示以及如何认定该类交易中关于债权实现方式的约定等等。因为缺乏统一的裁判标准,法院对该类交易的判决结果也因此大不相同。概括起来,主要存在三种观点,肯定说、部分否定说以及完全否定说。最高院为了统一裁判标准,树立司法的公正与权威,解决各级法院在审理该类案件时的“同案不同判”的现象,2015年8月6日,出台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以下简称《民间借贷规定》),其中第二十四条对以买卖合同担保民间借贷合同的现象做出了规定,被最高院认为是关于让与担保的规定。1但是该条规定刻意回避了审判实践中的焦点问题,如买卖合同是否有效、买卖合同是物权担保还是债权担保以及债权人是否有优先受偿的权利等问题依然没有明确。所以,该规定的出台也因此再次引发理论界与实务界对让与担保制度在我国立法等问题的热烈讨论。笔者认为,该条规定在调整让与担保交易案件时是有一定的局限性的,其不能起到普遍的调整作用,仍然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因此,我们应该从该条立法规定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当前的实际情况,有针对的进行理论研究,为让与担保在我国的建立提供有利的理论保障。鉴于以上情况的考虑,笔者意在通过本文对让与担保制度进行探讨。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阐述让与担保制度的历史渊源、在大陆法系国家和地区的发展以及该制度的概念与特征、性质界定等基础理论。第二部分介绍让与担保的设定。设定主体除了债权人与债务人之外,第三人也可以成为设定人;标的物范围广泛,凡是具有转让性的财产权都可以成为其标的;该制度需要有主动的设定行为,该设定行为是由基础的债权行为和实现它的物权行为构成。第三部分阐述让与担保的公示问题。笔者认为,应该充分考虑让与担保的特点,发挥其与典型担保物权所不具有的制度优势。我国动产让与担保的公示方式可以采用占有为公示手段,登记作为对抗要件的形式。不动产可以采用登记对抗主义的形式。第四部分介绍让与担保的效力问题。通过介绍我国审判实务部门对让与担保效力的不同认定,分析并提出了让与担保制度并不与我国法律规定的禁止流质契约以及物权法定原则的条款相冲突,同时也不构成通谋虚伪意思表示,强调我国很有必要引入该制度。第五部分对我国让与担保制度的实现形式提出建议,一是强调强制清算义务的同时更要注重当事人的意思自治,二是完善破产债权中关于别除权的规定,明确让与担保中债权人可优先受偿的规定。
其他文献
文章简要介绍了我国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发展历程,并就新常态下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进行了详细介绍,最后提出了几点推动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策略
欧洲汽车工业的劳动关系在全球化进程中面临着一个基本问题资本和劳动力的流动性差异打破了工会和雇主组织之间的力量均衡。资本的流动性削弱了工会的组织和干预力量,加重了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程性质的表述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①。”由此看出高中语文
<正>央企合并的浪潮愈发汹涌,企业间的强强联合不仅适应了市场的发展需要,也刺激了企业做大做强的神经。未来几年内,央企数量会逐渐减少,但整体实力会随着合并而加强。目前,
1979年9月中央农机部组织了山东省有关单位组成了花生机械赴美国考察组,现将考察报告刊载于后,供作参考。
为解决传统图像匹配算法计算量大,运算速度慢,难以满足图像匹配实时性要求的不足,提出基于离散哈特莱变换(DHT)的快速图像匹配算法,通过采用二维实函数的离散哈特莱变换和互相
随着房地产业的迅速发展,当前我国住宅建筑愈来愈精致,高层建筑愈来愈多,对室内燃气设计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应树立以用户需求为中心、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考虑到燃气设
以安徽省为例,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对安徽省近十年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工业总产值、农业总产值以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对区域物流的发展影响最大,就此提出整合物流资源、建
<正>3月底,西湖龙井陆续开采上市,与往年不同的是,今年"微商"成了新茶销售新主力,正为茶叶销售逐步开辟出一条别样的营销之路。快递车开进茶园为了让这些新茶能在异地最快到
党的十六大确立的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已顺利推进,党的十七大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又提出了新要求,距今仅有十年时间,这个愿望能否如期实现,一方面要看在生产力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