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马克思贫困理论是马克思经济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定意义上讲,马克思的经济理论就是关于无产阶级摆脱贫困的理论。马克思批判地吸收古典经济学和空想社会主义关于贫困思想的合理成分,在对资本主义条件下工人生存状况进行长期观察、认真研究的基础上,形成了系统完整的关于无产阶级贫困的思想。马克思贫困理论主要体现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和《资本论》等著作中。马克思贫困理论是主要包括无产阶级贫困及其表现、产生贫困的根源、消除贫困的途径等在内的完整的理论体系。马克思认为,无产阶级贫困不仅表现在绝对贫困,也表现在相对贫困,不仅表现在物质贫困,也表现在精神贫困。马克思通过剩余价值生产过程和方法的分析,通过资本主义生产技术条件的变迁、劳动对资本隶属关系由形式隶属到事实隶属的演变,展现了工人阶级受剥削程度的不断加深、各种贫困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的表现形式、以及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物质贫困和精神贫困之间的内在联系。马克思认为,无产阶级贫困主要是制度性贫困,主要是由建立在资本主义私有制基础上的雇佣劳动关系引起的。资本原始积累造成了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的分离,由此导致劳动异化,以及由于劳动的异化所带来无产阶级物质上受剥削和精神上受压迫。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从理论上分析了资本主义私有制导致的劳动异化,在《资本论》里再现了工人阶级劳动异化的现实过程。资本主义私有制及由此决定的资本主义生产目的决定必然不断进行资本积累。与之相应,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资本对劳动力需求呈减少趋势,必然形成相对过剩人口,进而导致资本家财富积累和无产阶级贫困积累的两极对立积累的趋势。只要资本主义私有制和雇佣劳动关系存在,这种趋势就存在,无产阶级贫困化就存在。要根本消除无产阶级贫困化,就必须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和雇佣劳动关系。马克思贫困理论是基于十九世纪英国资本主义的现实形成的,距今一百多年,今天的中国与十九世纪的英国面临的情况已根本不同,但马克思贫困理论关于无产阶级贫困形式的分析、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分析方法、以及消除贫困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理想追求等对当代中国仍具有启示意义。它启示我们要从不同的维度考察和分析各种形式的贫困,从而采取措施消除各方面的贫困;坚持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根本方法,从而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统一入手,彻底地消除贫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价值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