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针对机采棉、人工快采棉的清理加工工艺进行了试验和研究,通过对两种籽棉的清理加工进行生产试验,整合各类技术资源,优化和合理调整工艺,提出了适应兵团国营农场的棉花清理加工工艺和设备配套方案。在人工常规手采棉清理加工工艺的生产试验中,试验增加了1级锯齿皮棉清理工艺。结果表明,经过一级锯齿皮棉清理后,棉花品质可升一级,长度整齐度、成熟度好,色泽为精白,不孕籽和细小杂质较少。从物理测试指标看,未清理皮棉的主体长度、品质长度分别比经过清理后的皮棉长0.41mm和0.50mm,清理后皮棉的单纤维强力、断裂长度比未清理的皮棉分别减少0.02Nf和0.12km。鉴于使用皮棉清理机后,皮棉含杂率明显减少、短绒率有所上升,二级以下籽棉可升高一级。然而一般一级籽棉,长度为31mm,不需要进行清理。但烘干工序是必要和合理的。机采棉预处理试验结果表明,经过预处理试验后的机采籽棉可实现防霉变安全堆放45-60天,且籽棉经过预处理后回潮率将控制在9%以下,平均脱水6%以上,含杂量控制在7%左右,平均除杂7.3%以上。通过相关工艺的进一步改进和提高,机采棉预处理工艺必将发展成为符合兵团实际,适应新疆机采棉清理加工的新工艺。引进的国外机采棉清理加工工艺及设备是依照美国拉默斯(Lummus)两台170型锯齿轧花机成套设备及工艺设计而选型配套的。试验结果表明,在籽棉清理过程中清杂效率较明显的工艺是一级倾斜六辊籽棉清理机,清杂效率是66.88%;在二级倾斜六辊籽棉清理机→回收式倾斜六辊籽棉清理机→提净式喂花机这一部分清理工艺中,短绒含量净增4.05%。这是由于前段工艺中,纤维单强已呈下降趋势,经提净回收六辊籽棉清理机U形齿条辊的作用,纤维受到进一步损伤的缘故。但在整个籽棉清理工艺中,由于吸棉风机(美国配套风机偏大)的作用,部分短绒由风机排入尘塔,短绒含量呈下降趋势。检测项目如纤维主体长度、单强、籽棉含杂率、断裂长度等的变化均处于正常变动范围内,不会产生定级的负相关因素。短绒率棉花品质的升降主要与原棉的内在品质有关。整套设备在人工喂入籽棉的条件下,已达到设备的设计生产率。但吨皮棉耗电274kwh,较手摘棉清理加工设备吨皮棉耗电100kwh净增174kwh,主要原因是引进设备较同类型(121型)手摘棉清理加工设备净增电负荷340.5kw。国产机采棉清理加工设备工艺与引进设备工艺相比,试验中设置了二道烘干工序,采用了冲击式籽棉机和机采棉专用的MTZW—5型提净式喂花机,主机采用两台MY121锯齿轧花机配套,无皮棉加湿和棉包自动称重、输送工艺和配套设备,打包机采用两台MDY—200型打包机,压制的棉包属国内Ⅱ型包,平均包重85kg。首次连线试验运行时,清理加工的皮棉可以达到2级手摘棉皮棉质量标准,表明该工艺和设备是基本成功的。但设备的稳定性、可靠性和部分工艺路线还有待进一步完善。通过效益分析,采用棉模贮运技术可以在田间地头或连队场地小批量存放,不受天气影响,易于管理,减轻了加工厂内籽棉货场和消防的压力,经济效益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