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射线辐照后对中枢海马组织损伤作用研究

来源 :苏州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kerch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构建ICR小鼠X射线全脑辐照模型和离体海马神经元辐照模型,研究不同剂量X射线照射后不同时间点中枢海马齿状回的病理损伤,及其对神经元超微结构的损伤作用、细胞凋亡、DNA双链断裂、NBS1、ATM、P53、PUMA等DNA损伤修复相关蛋白表达以及细胞周期改变等情况的影响,探讨X射线对中枢海马齿状回神经的损伤及其机制,为辐射防护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健康ICR小鼠80只,体重18~22g,雌雄各半。随机分为五组(四个不同剂量X射线照射组和一个空白对照组),X射线照射组小鼠麻醉后分别接受0.4Gy、4Gy、10Gy、18GyX射线全脑一次照射,空白对照组小鼠麻醉后作假照射(不予X射线照射)。X射线辐照后4h、12h、24h、48h取小鼠全脑对中枢海马组织进行检测(同一剂量X射线照射后每时间点动物数为4只)。运用HE染色检测颗粒细胞病理损伤,透射电镜从形态学上观察中枢海马齿状回颗粒细胞超微结构损伤,原位末端标记(TUNEL)法检测海马神经细胞凋亡,单细胞凝胶电泳(SCGE)和γ-H2AX细胞免疫荧光法检测中枢海马细胞DNA双链断裂,免疫组化和免疫蛋白印迹法检测中枢海马组织NBS1、ATM、P53、PUMA蛋白表达,流式细胞仪检测中枢海马细胞周期改变情况。结果经统计学处理,分析不同剂量X射线照射后不同时间,中枢海马组织的损伤、NBS1、ATM、P53、PUMA蛋白表达以及细胞周期改变之间的辐射效应关系。结果:(1)病理结果显示,对照组齿状回颗粒细胞和亚颗粒细胞结构紧密,形态完整、排列整齐,层次清晰,细胞核饱满、核仁清晰,无胶质细胞的浸润。在0.4Gy4h和12h点,齿状回颗粒细胞与对照组相似;照射组病理损伤随时间的延长呈递进性加重,剂量较大组光镜下可见齿状回颗粒细胞排列稀疏、紊乱,胞膜皱褶,核碎裂。(2)电镜结果显示,空白对照组中枢海马细胞内线粒体、内质网等细胞器未见明显异常,神经元形态正常,核膜完整,染色质未见浓染。与对照组海马齿状回颗粒细胞相比较,0.4Gy组照射后各个时间点齿状回颗粒细胞形态无明显改变,偶见齿状回颗粒细胞形态发生不规则改变,颗粒细胞核内染色质稍浓。4Gy组照射后4h观察到海马齿状回颗粒细胞形态不规则改变,在12h出现局部核膜断裂,24h和48h出现明显的线粒体肿胀变性。10Gy组照射后4h与12h观察到海马细胞固缩,核型变小,24h点核膜断裂明显,48h点细胞核有破裂症状。18Gy组照射后4h与12h海马细胞比10Gy剂量组中相同时间点固缩更加明显,48h表现更为严重,有坏死细胞出现。(3)单细胞凝胶电泳(SCGE)结果显示,不同剂量X射线照射后,各组随时间延长均出现DNA损伤,表现出在4h上升、12h或24h达到高峰、24h或48hDNA损伤参数逐渐下降的趋势;各剂量组间,DNA损伤随剂量的增加逐渐加重。(4)不同剂量X射线照射后不同时间点均可诱发海马神经元产生不同程度DSBs。同一照射剂量组中,γ-H2AX焦点数和阳性率均表现为在0.5h内迅速升高,1h达到高峰,4~48h逐渐下降;不同剂量组间,相同时间点γ-H2AX阳性率,均随剂量增加而加重。(5)细胞凋亡检测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辐照组在电离辐射后各时间点海马齿状回细胞凋亡数均明显增多(除0.4Gy组);细胞凋亡率随照射剂量增加而增加,并随时间的延长逐渐增加。0.4Gy组细胞凋亡率4-24h较对照组均略增高,但在48h有所回落;18Gy48h细胞凋亡率急剧降低。(6)免疫组化结果显示,X射线照射组在辐照后各个时间点中枢海马NBS1、ATM、P53阳性细胞数高于对照组,ATM、P53阳性细胞率随照射剂量增加而升高。在0.4~4Gy剂量组,随着照射后时间的延长,NBS1蛋白的表达先升高后降低,在10Gy剂量组NBS1蛋白的表达持续升高。(7) Western-blot结果显示,除18Gy48h的ATM、P53、PUMA蛋白表达较18Gy24h回落外,其余各组ATM、P53、PUMA蛋白表达均随着照射剂量的增加以及时间的延长而增加。照射后同一时间点,NBS1表达随着照射剂量增大,表达随之增高;在0.4~4Gy剂量组,随着照射后时间的延长,NBS1蛋白的表达先升高后降低,在10Gy剂量组NBS1蛋白的表达持续升高。(8)细胞周期结果显示,同一时间点各剂量组剂量组S期细胞明显增多,4Gy、10Gy、18Gy剂量组G2/M期细胞随着剂量的增大细胞数逐渐增多。结论:(1)0.4Gy、4Gy、10Gy、18GyX射线全脑辐照后4h、12h、24h、48h不同时间点均可诱发齿状回颗粒细胞不同程度病理损伤。0.4Gy剂量4h和12h点,齿状回颗粒细胞与对照组相似;其余实验组病理损伤随时间的延长呈递进性加重,呈现剂量-效应关系。(2)0.4Gy、4Gy、10Gy、18GyX射线全脑辐照后4h、12h、24h、48h不同时间点可见齿状回颗粒细胞有不同程度的超微结构损伤。即使较小剂量0.4Gy照射后,中枢海马也存在轻微染色质深染;随着照射剂量的增加,损伤逐渐加重,呈现剂量-时间-效应关系。(3)0.4Gy、4Gy、10Gy、18GyX射线全脑辐照后4h、12h、24h、48h不同时间点均可诱发齿状回颗粒细胞不同程度DNA损伤。同一照射剂量组中,DNA损伤先升高,12h或24h达到高峰,随后24h或48h逐渐下降,呈现时间-效应关系;不同剂量组间,相同时间点DNA损伤,均随剂量增加而加重,呈现剂量-效应关系。(4)不同剂量X射线照射后不同时间点均可诱发海马神经元产生不同程度DSBs。同一照射剂量组中,γ-H2AX焦点数和阳性率均表现为在0.5h内迅速升高,1h达到高峰,随后4~48h逐渐下降,呈现时间-效应关系;不同剂量组间,相同时间点γ-H2AX阳性率,均随剂量增加而加重,呈现剂量-效应关系。(5) X射线照射能够诱导中枢海马组织发生细胞凋亡,细胞凋亡率随照射剂量增加以及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增加,呈剂量-时间-效应关系。(6)0.4Gy、4Gy、10Gy、18GyX射线全脑辐照后4h、12h、24h、48h不同时间点中枢海马NBS1、ATM、P53、PUMA蛋白表达均随着剂量的增加而升高,呈现剂量-时间-效应关系,且和DNA损伤的改变有相关关系,提示NBS1、ATM、P53、PUMA蛋白可能参与了DNA的识别和修复过程。(7)不同剂量X射线辐照后不同时间能够引起不同程度中枢海马细胞周期S期、G2/M期发生阻滞,与照射剂量、照射后时间相关。此外,细胞周期的改变与ATM、P53蛋白的表达改变相关联,提示ATM、P53蛋白可能是细胞周期的中枢调控枢纽。(8)不同剂量X射线与海马齿状回颗粒细胞应答之间存在着辐射剂量-时间-效应关系。一定剂量X射线照射后,海马齿状回颗粒细胞能够在较短时间内对X射线产生的损伤进行识别、修复等应答,推测其在海马学习记忆功能中起着重要作用。
其他文献
ue*M#’#dkB4##8#”专利申请号:00109“7公开号:1278062申请日:00.06.23公开日:00.12.27申请人地址:(100084川C京市海淀区清华园申请人:清华大学发明人:隋森芳文摘:本发明属于生物技
建筑业作为一个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它的发展主要依赖于人力资源、技术能力、管理水平、财力积累等几个重要因素。
在我家乡的方言中,“行灯”的“行”读作“ai”(音“捱”),它是浙江东部一带家用灯笼的一种,形如枣子,直径约20厘米、高约30厘米,灯罩是用细细的竹青编结而成的,外加一层特殊的纸,用桐
报纸
真菌感染在临床上能导致高致死率,在艾滋病病人和接受器官移植或者进行化疗的免疫缺陷群体中更为明显。抗真菌药物的长期使用可能导致药物耐受和治疗失败。以致病微生物为对
目的 利用三维对比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 ,对正常冠状动脉成像进行初步研究。方法  30例健康志愿者进行对比增强磁共振冠状动脉成像 ,采用 3DFLASH压脂序列 ,心电触发、
第一章个体化三维数字模型辅助翼腭窝、颞下窝相关区域内镜全景解剖目的设计一个个体化三维数字模型辅助内镜下解剖翼腭窝、颞下窝、颅中窝底的全新解剖学方法,从经上颌窦翼突
随着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对地下空间的利用需求急剧增长,引发的深基坑工程事故也随之增加。因此,对施工过程进行全方位的监测和变形预测分析,及时、准确地反馈基坑变形动态,
拥有一个健康乐观、积极进取的心理状态 ,对高中学生未来的发展至关重要。但在实际调查中 ,他们当中存在程度不同的异常学习心理和行为 ,其诱因有社会、学校教育、家庭、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