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中国的经济发展和比较优势在空间上的分布都是极不平衡的,东部地区经济发展比较快,中部地区次之,而广大西部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比较慢,这种区域差异现象产生的内在机理是什么?本文试图基于兰州大学经济学院李国璋教授提出的软投入理论分析框架,对中国产业的不平衡分布模式及地区差距的产生机制提供一种新视角的解释。在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产业结构、生产效率和区域经济发展差距进行经验描述的基础上,通过理论研究和计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中国产业集聚和区域比较优势的影响机制,以及经济集聚和区域比较优势所带来的发展差异效应进行了考察。运用增量投入产出表、DEA,SFA和其他计量模型分析方法对中国1995-2008年间的产业结构、生产效率和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因素进行了基于区域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的分析。第一章和第二章是导言和文献综述,主要讨论当前中国区域发展差异和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前沿研究。在第三章首先对中国的产业结构演变及其区域经济发展进行了简要描述,然后采用中国东、中、西部1996年至2008年的面板数据,运用面板协整理论和模型分析了制度差异和软投入质量对中国东、中、西三大区域经济增长影响。研究发现,东、中、西部地区制度和软投入质量差异变量与区域经济增长变量之间都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全国和区域的制度差异和软投入质量对社会经济发展差异有一定的影响;在不同的区域条件约束下,全国和区域的人均GDP和开放存在相互因果关系。研究认为缩小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建立可持续均衡发展和提高软投入质量的经济增长模式对中国经济长远发展相当重要。从第四章到第七章,首先基于shift-share方法、软投入理论和增量投入产出表分析了中国产业结构与生产效率的关系,然后利用1998-2007年的省级面板数据,通过SFA、DEA模型和软投入理论夹角方法,利用CD函数和超越对数函数估算了中国各省市区和三大区域历年的资本和劳动产出弹性、TFP水平及其效率变化,对生产效率和软投入质量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特别是西部地区经济发展进行了详细研究,研究发现东中西部的资本产出弹性大于劳动产出弹性。以上研究表明区域间TFP和软投入质量不同引起中国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差距扩大。本文认为中西部提高生产效率、软投入质量和国家增加对中西部的投资可以缩小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和促进中国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本文认为产业集聚导致的生产效率、区域比较优势和产业结构差异是中国地区差距持续扩大的另外三个重要原因,但这种产业集聚对中国当前整体的经济增长却是有利的。经济集聚是中国经济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目前应采取继续推进经济活动空间集聚的政策措施。本文在理论与实证分析的基础上,基于软投入理论,利用中国的相关统计数据,通过对中国经济发展的简要分析,本文认为中国在产业结构变迁和优化的发展过程中,产业结构优化的最优路径就是提高软投入组合质量,减少软投入组合制约,提高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质量,减小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在区域经济体内和区域经济体间建立良好的因果累积循环的经济发展体制,尤其是在经济和社会发展比较落后的西部地区更应该如此,在区域比较优势的基础上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提高软投入组合质量,建立更多更好的特色优势产业集群,培育区域产业集群的核心竞争力,面向全球合作竞争。在今后的研究中,本研究主要基于空间动态面板计量方法、非参数方法及软投入理论的动态方法进行相关的研究,更多重点放在区域经济发展,特别是西部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应用研究上,提出更多有建设意义的结果,为国家和西部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实质性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