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声刺激诱发麻醉豚鼠前庭咬肌反射及起源的研究目的:建立一个声诱发前庭咬肌反射的动物模型,并通过手术切断前庭下神经及破坏耳蜗神经来确定该电位的起源。方法:20只豚鼠,随机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10只,单侧前庭下神经切断组5只,单侧耳蜗神经破坏组5只。3组动物在麻醉下,记录Click声诱发的咬肌反射电位及听性脑干反应测试(ABR)。在记录咬肌反射电位的过程中,在豚鼠下颌骨及颅顶之间用金属夹夹住,使咬肌保持一定的张力。结果:正常对照组声诱发咬肌反射电位的负波(negative peak, NP)阈值为92±7.68dBnHL给予100、90、80、70dBnHL单侧声刺激时,同侧记录咬肌反射NP引出率分别为100%、70%、40%、0。给予100、90、80dBnHL单侧声刺激时,同侧记录咬肌反射NP平均潜伏期分别为6.57±0.26ms,6.64±0.23ms,6.69±0.19ms。不同刺激强度,咬肌反射NP潜伏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未给肌紧张时,该反射消失,给予肌紧张时,该反射存在。ABR的平均阈值为31±7.88 dBnHL。单侧前庭下神经切断组,术侧声诱发咬肌反射消失,ABR反应阈在正常范围内。单侧耳蜗神经破坏组,术侧声诱发咬肌反射存在,与正常对照组相比,NP阈值及潜伏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该组ABR消失。结论:声刺激诱发的豚鼠咬肌反射电位NP来源于前庭,而且该反射是肌源性的,通过Click声以及在豚鼠下颌骨及颅顶之间应用金属夹,使咬肌保持一定的张力的方法,可以建立一个理想的声刺激诱发前庭咬肌反射的动物模型。第二部分豚鼠三叉神经下颌支部分传入神经切断对声诱发咬肌反射的影响目的:研究麻醉豚鼠三叉神经下颌支部分传入神经切断对声诱发的咬肌反射的影响。方法:15只豚鼠随机分成3组,正常对照组5只,单侧下牙槽神经切断5只,单侧耳颞神经切断5只。3组动物分别进行Click声刺激诱发的前庭咬肌反射检测。结果:正常对照组咬肌反射的阈值为90±8.16dBnHL。100、90、80、70 dBnHL单侧声刺激,同侧记录咬肌反射的引出率分别为100%、70%、40%、0。100、90、80dBnHL单侧声刺激咬肌反射的潜伏期分别为6.55±0.25ms,6.61±0.16ms,6.7±0.13ms。不同刺激强度咬肌反射的潜伏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侧下牙槽神经及单侧耳颞神经切断,术侧咬肌反射的阈值,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潜伏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声诱发的咬肌反射不受三叉神经下颌支耳颞神经及下牙槽神经传入纤维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