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D鼠肿瘤转移模型和乳腺癌高转移细胞系LM-MCF-7的建立及其应用研究

来源 :南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xijeffko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该文以人乳腺癌细胞株MCF-7为研究对象,试图建立一种理想的人肿瘤转移动物模型;进而,在此基础上筛选出高转移倾向的肿瘤细胞系;然后,应用获得的高转移倾向的肿瘤细胞系,探讨肿瘤转移的分子机制.该研究分为以下三个部分:第一,人乳腺癌MCF-7细胞SCID小鼠转移动物模型的建立:采用人乳腺癌细胞株MCF-7细胞悬液,分别接种于5只SCID小鼠腋背部皮下.记录肿瘤生长情况,处死荷瘤鼠并做病理切片,观察各脏器转移情况.结果显示,接种SCID小鼠后6-10天成瘤,成瘤率为5/5只,潜伏期平均7.4±1.3天.分别于接种后第60-68天拉颈处死动物,检测荷瘤,平均直径为26.6±2.2mm,平均重量为5.28g.病理学检查,转移脏器有3个部位,出现肺转移的为4/5只、骨转移的为3/5只和淋巴结转移的为1/5只.第二,高转移倾向乳腺癌细胞系LM-MCF-7的建立及其生物学特征:取肺组织做原代培养,筛选高转移倾向的肿瘤细胞,成功后对该细胞的生长情况、形态学、细胞周期和染色体等生物学特性进行分析研究,并进行特异性抗体检测及SCID小鼠回接再成瘤试验.结果显示:第68天处死的SCID小鼠肺组织原代培养获得成功,建立了高转移倾向的人乳腺癌细胞系,命名为LM-MCF-7,目前已传至80余代.对该细胞系进行生物学特征鉴定的结果显示,形态学上表现为典型的上皮样多角形;流式细胞仪分析显示,DNA相对含量G<,0>/G期为53.40﹪,S期为17.10﹪,G<,2>+M期为23.20﹪;细胞群体平均倍增时间为20.26±14.12小时;染色体分析为人源性异倍体,其数量为16至123条.以此细胞系回接皮下接种SCID小鼠,成瘤率达5/5只,潜伏期平均为5.0±0.0天,30天后处死SCID小鼠,肿瘤直径平均为30.25±2.5mm,瘤平均重量8.47±0.12g.病理学检查转移脏器有6个,肺转移率为4/5只、肝转移率为5/5只、脾转移率为5/5只、肾转移率为4/5只、骨转移率为4/5只和心包膜转移率为1/5只.应用特异性抗体CA15-3进行免疫细胞化学检测,结果各细胞均为阳性,证明LM-MCF-7细胞为人源性乳腺癌细胞.经鉴定,LM-MCF-7细胞与本亲MCF-7细胞相比,成瘤早,转移快,转移部位广泛,是一个新的具有高转移倾向的乳腺癌细胞系.第三,LM-MCF-7细胞系在肿瘤转移研究中的应用:运用建立的高转移倾向乳腺癌细胞系,从二个方面对该细胞株进行了肿瘤细胞转移分子机制的研究:(1)肌球蛋白轻链激酶(MLCK)与肿瘤细胞转移关系的研究;(2)细胞凋亡与肿瘤细胞转移关系的研究.研究结果发现:(1)通过封闭或抑制MLCK激酶区,能比较明显地抑制肿瘤细胞转移,表明MLCK与肿瘤细胞转移存在有密切的关系;(2)高转移倾向乳腺癌细胞的抗凋亡能力增强.该文以SCID小鼠作为肿瘤转移研究对象,建立了理想的动物肿瘤转移模型;在此基础上,建立了高转移倾向乳腺癌细胞系LM-MCF-7,并对该细胞的生物学特征进行了鉴定.进而,应用建立的高转移倾向乳腺癌细胞系LM-MCF-7,初步探讨了MLCK与肿瘤细胞转移的关系和细胞凋亡与肿瘤细胞转移的关系.LM-MCF-7细胞的建立,为今后研究肿瘤细胞转移提供了新的重要工具,如克隆转移相关基因、筛选抗肿瘤转移药物、研制抗肿瘤转移疫苗等,将有助于进一步研究肿瘤转移的分子机理.
其他文献
铝电解槽的槽电压是铝电解槽能耗的重要指标,其受极距的制约,减小极距就相当于降低能耗。所以,减小极距是降低铝电解槽能耗的关键。传统的节能方法是通过建立槽电压波动模型
EMIPLIB全名“EDM Media over IP Iibray”,是比利时哈瑟尔特大学(Hasselt University)开发的开源代码库,EDM(Expertise Centre for Digital Media)是该大学专门研究数字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