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味凉膈散对脂多糖刺激血小板活化标志物及炎症因子释放影响的研究

来源 :天津中医药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ngjunai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本课题旨在探究加味凉膈散对脂多糖(LPS)刺激后的小鼠及脓毒症患者血小板活化标记物、炎症因子释放影响及机制。为探索改善脓毒症的预后提供新的思路和证据。  方法:  将168只雄性昆明小鼠按随机数字法分为健康对照组、模型组以及加味凉膈散低、中、高剂量治疗组。采用小鼠尾静脉注射LPS10 mg/kg的方法制备脓毒症模型,对照组小鼠尾静脉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加味凉膈散组分别以低、中、高剂量0.94、1.89、2.84 g/mL加味凉膈散0.02 mL/g灌胃3 d,对照组和模型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灌胃3 d。不同剂量加味凉膈散组及模型组于制模后24 h、72 h各处死12只小鼠取血,对照组于制模型后24 h处死12只小鼠取血进行检测;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血浆血小板计数(PLT);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白细胞介素-10(IL-10)、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血小板第4因子(PF4)水平。各组于制模后72 h另取12只小鼠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检测Ca2+浓度。选取2013年8月至2014年12月收住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重症医学科(ICU)的脓毒症患者共40例,随机分为两组,西医组(20例,采用常规的西医综合治疗方法),中西医组(20例,采用常规西医综合治疗+加味凉膈散组方中药)。于入选当天及疗程结束后分别进行疗效性指标观察、抽取静脉血测定观察指标,分析治疗前后各指标的变化情况。  结果:  1.LPS攻击小鼠后其循环中血小板计数显著下降(P<0.05),血浆PF4、IL-10和HMGB1浓度较LPS攻击前显著升高(P<0.05),血小板胞浆钙离子浓度明显升高(P<0.05),加入加味凉膈散后降低了LPS诱发的血小板活化标志物(PF4、胞浆钙离子)及炎症因子(IL-10、HMGB1)的释放量(P<0.05),但加味凉膈散的疗效并不随着剂量的增加而有所提高(P>0.05)。  2.经过1周治疗后,中西医组的APACHEⅡ评分、中医证候积分、血小板计数、炎症因子及血小板活化标记物的浓度与西医组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但并不明显改善两组的总有效率(P>0.05)。  结论:  1.加味凉膈散可能通过下调LPS诱发的炎性细胞因子释放、抑制血小板胞浆钙离子浓度的升高、阻止血小板活化,从而改善LPS导致的血小板减少,但加味凉膈散具体通过何种途径抑制LPS对钙离子的动员尚需进一步探讨研究。  2.加味凉膈散联合常规西医治疗能有效改善脓毒症尤其是并发血小板减少症患者的血小板减低状态,并能降低炎症反应指标。即西药在杀菌等起到重要作用,感染控制迅速,同时利用了抗毒解毒的加味凉膈散,实现“菌毒并治”的效果,减轻了炎症反应,控制了血小板计数的进一步减少,从而明显改善病情,其总体疗效优于常规单纯西医治疗。
其他文献
目的观察大黄素对重症急性胰腺炎大鼠病情严重程度及各器官病理损害的影响证实其有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的作用;通过分析大黄素对重症急性胰腺炎大鼠细胞因子水平和Treg比例及
目的:通过观察幽门螺杆菌(H.pylori,Hp)感染隆起糜烂性胃炎脾胃湿热证与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p53表达之间的关系,探讨脾胃湿热证与脾虚证在病理组织学和分子生物学水平上的
目的:80年代以来,急性心肌梗死(AMI)的治疗模式发生了巨大改变,由简单的内科对症治疗发展为积极地进行血运重建。面对这种变化,中医证型分布上是否有所变化,尚未见报道。为此采取回顾性研究方法,探究AMI中医证型分布规律,以为中医辨证治疗提供依据。 方法:对西苑医院2002年1月~2004年12月AMI住院病例141例中医诊治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并与本院1978年1月~1997年12月AM
目的:通过观察香天麻汤治疗阴虚阳亢型高血压患者,观察治疗前后神经递质(NPY、NT、NE、DA、5-HT)的变化,探讨香天麻汤对阴虚阳亢型高血压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5年6月-2016年1月就诊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医院高血压科病房辨证为阴虚阳亢型高血压患者66例,按1:1随机分成治疗组33例和对照组33例,治疗组33例服用缬沙坦胶囊和香天麻汤,对照组33例服用缬沙坦胶囊和安慰剂治疗2周,
目的:观察大柴胡汤在上皮-间(充)质转化(EMT)过程中对胰腺纤维化相关指标的影响,探讨EMT参与胰腺纤维化过程,及大柴胡汤防治慢性胰腺炎胰腺纤维化的机制。  方法:健康昆明小鼠(雌雄
目的:研究理气消胀口服液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脾虚气滞证)(Functional dyspepsia,FD)的疗效及作用机制。  方法:文献研究:主要对FD的现代医学研究进展进行了整理和综述。临床研究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