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学英语教学是时代的产物,是我国政治、经济、教育等变化与发展的见证。追求大学英语教学的有效性,是历史的使命,是现实的要求,是当前必须解决的问题。大学英语教学始于国家对“懂专业又懂外语”人才的需求,这种需求至今未变。如果说最初培养这种人才的目的是为了吸收国外的先进技术和思想的话,那么现在的目的不仅是吸收,而且还包含在输出我国先进技术的同时,与世界对话,最后达到促成世界美好发展。尽管大学英语不可能独自承担这样重大的使命,但不可能停止努力。当下,大学英语教学的学时越来越少,学生的英语能力极不均衡。因此,大学英语教学必须利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帮助学生有效地提高英语应用能力。同时,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伴随信息化成长起来的当代大学生,已经表现出明显的学业倦怠,乃至对课堂教学缺乏热情,因而普遍学习效果欠佳。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让教学更富有吸引力,这不只是大学英语关心的问题,它实际上也是整个现代高等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此,本文围绕大学英语教学有效性的问题进行研究。本研究以国内外有效教学的研究为理论基础,以实证的方式调查了笔者所在学校的大学英语教学效果,以及影响教学效果的主要因素,然而研究和了解当下大学英语教学效果现状及其并不是本研究的终极目标,因为提高教学质量才是硬道理,为此,本文在随后章节详细分析了当前大学英语教学的主要影响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大学英语有效教学实践框架。最后,为了检验本实践框架的适用性、可操作性,笔者采用观察教学录像的方式进行了框架应用验证,结果证明本实践框架有较好的适用性,能够帮助教师发现教学问题,对有效教学起到引导和督促作用。本文主要分成4大部分:第一章主要探讨了有效教学的相关研究,这是本文的理论基础部分。国内外对有效教学的研究非常丰富,本文主要聚焦有效教学的缘起过程、有效教学的涵义、影响因素和评价等4个方面的内容。其中,笔者对有效教学涵义作了最新阐释,提出在大学英语有效教学中,对有效概念应做如下理解:有效教学是指教学效果优、教学效率高的教学。虽然这是有效教学的一般含义,但它适合于所有学科教学。大学英语教学的效果是指,大学英语教学在结果上应追求有价值、比较全面和高水平的效果,不仅如此,还要特别强调当下的学习效果与长远、可持续的学习效果相统一。效率是指产出与投入之间的对比关系。大学英语教学效率是指教学所实现的效果与获得这些效果所花费的时间及精力之间的对比关系,即单位时间及精力消耗所获得的效果。简单地说,大学英语有效教学就是要在有限的课程教学时间内,能够使学生具有英语运用及相关能力,而且这些能力具有可持续性,能够对学生未来产生影响。第二章是关于大学英语教学有效性的实证调查。笔者主要以本校1800多名非英语专业学生以及为他们授课的24位大学英语教师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调查教学效果及影响因素。结果发现,学生对大学英语教学的整体认可度高,对大学英语教师的整体认可度更高,但对教学效果的整体评价却是“一般”。具体到教学效果中包含的知情意指标,学生评价最低的三个指标分别是:自信心,英语运用能力和学习兴趣。将上述结果综合起来即可解读为:就整体而言,学生认可大学英语的课程教学和大学英语教师在教学中的表现,但他们对自己的实际收获认可不足,而且不同教师的教学效果差异显著。笔者对所得到的数据进一步分析发现,影响教学效果的主要因素涉及到课堂上教学互动,教学组织,教学热情等6个维度12个因素。第三章即在前文讨论和实证研究基础上,首先分析了与大学英语教学紧密相关的要素,然后提出了一个整合诸要素的有效教学的实践框架,期望能指导大学英语教学实践。本文综合诸多研究文献和本人的教学实践经验,主要从教学目标、教学资源、教学环境及教学过程等较大方面,详细分析了影响大学英语教学的主要因素。笔者认为,大学英语教学目标必须以英语综合运用能力为主,适当可以采用“人文为体,工具为用”的方式,将大学英语教学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有效整合,从而真正使大学英语教学获得有价值的、全面的、可持续的效果。时下,信息技术已经极大地丰富了大学英语的教学资源,深刻地改变了学习环境。在教学资源方面,传统的教学资源与最及时的数字信息资源共存,连同英语学习中不可或缺的人际互动资源,为大学英语教学提供了充足的资源储备,而选择和整合资源则是让资源产生效益的重要一环。在教学环境方面,教育技术的发展改善了传统课堂的教学条件,创造了新型的网络学习环境,而教学的主体——教师和学生,依然是环境的使用者和创造者,师生和环境共同构成的学习共同体是理想教学环境的代名词,是21世纪学校的最佳愿景之一。上述3个因素为有效教学提供了方向、内容和基本条件,而以学习者的学习为中心的教学过程,依据语言教学规律设计的教学活动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实质阶段。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本研究尝试将影响教学的主要因素统合起来,并有机地融进具体的教学实施过程中,从而构建大学英语有效教学实践框架,借以指导教师的课堂教学实践。框架包含教学目标,组织教学,引导参与学习及评估与反馈4个维度24个指标,各指标均有详细的涵义描述以及学生在相应的教学活动中应该具有的、可观察到的表现。第四章主要验证了有效教学实践框架的适用性问题。本研究采用观察课堂录像的方式来验证实践框架的适用性、可用性以及指标的覆盖面。笔者邀请了几位教师作为教学观察者,以框架指标为观察点,对4段教学录像进行观察并记录观察结果。通过统计分析教师观察者提供的观察数据,并与教学录像的现场观察者的评价相比较,笔者发现本框架有着较好的适用性,易于操作,指标的覆盖面较好,有助于教师发现教学问题并进行教学反思。此外,本次验证也发现了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一些典型问题,如教师注重罗列教学目标而轻视教学结果的达成,忽视语言教学等,这为进一步改进教学,提高大学英语教学质量提供了方向。当然,本框架设计也存在一定弱点,比如所选用的观察录像是教学比赛录像,与普通的、正常的课堂教学有一定区别。其次,观察者的数量有限,所得到的可用数据也有限,所以,如果有机会深入探讨这一课题,所设计的框架必然会进一步接受验证,以期取得更为可靠的实用体验数据。教学探索无止境。本研究对大学英语有效教学的探索,源于实践,依据理论和实证研究,所得结果仍回归实践,服务教学,相信本研究对有效教学理论、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实践和研究都是有益的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