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和目的:胃癌是世界范围内第五大常见的恶性肿瘤,也是导致癌症死亡的第三大原因,是一个严重的全球性健康问题。在中国,胃癌发病率和死亡率在所有肿瘤中分别为第二和第三位。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对提高胃癌患者的生存期有着重要作用,但由于胃癌早期并无明显症状,大部分胃癌患者确诊时已处于晚期。在晚期胃癌中,肝脏是最常见的转移部位之一,高达37%的胃癌患者在根治性胃切除术后发生肝转移。胃癌肝转移(gastric cancer with liver metastasis,GCLM)是指经影像学、组织学检查或手术探查后确定有肝转移病灶的胃癌患者。胃癌肝转移时,常伴有全身性的广泛转移,如腹膜转移、淋巴结转移等,是影响胃癌患者死亡率的重要原因之一,其5年生存率仅为5%左右,在没有接受积极治疗的情况下中位生存期(median overall survival,mOS)只有3~5个月。因此肝转移是导致胃癌预后不良的主要因素。同为肝转移,但是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预后明显优于胃癌肝转移,可能原因为胃癌异质性大,分子机制特殊,另一方面胃癌肝转移,并未像结直肠癌肝转移一样建立其规范科学的诊疗指南,其治疗方法仍存在很大争议,危险因素和预后因素也正处在进一步研究中,并未得出统一确切的结论。影响胃癌肝转移预后的因素很多,但其中多种因素具有争议,因此本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研究胃癌肝转移患者的临床及病理特征,并找出可能影响其预后的相关因素,为进一步改善胃癌肝转移患者预后提供理论帮助。材料及方法:收集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就诊于郑州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及郑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胃癌肝转移患者101例,记录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包括:性别、年龄、肿瘤原发部位、胃镜结果、病理类型、分化程度、肝转移时机、肝转移程度、是否肝外转移、CEA、CA199、CA724、CA125、AFP、HER-2、原发灶是否切除、是否维持治疗、肝转移灶是否局部治疗、化疗方案。肝转移程度定义为:H1:转移病灶局限于单纯一叶肝脏;H2:两叶肝脏都出现转移病灶;H3:广泛肝转移病灶。肝转移时机定义为:同时性:胃癌确诊时已发现肝转移或胃癌切除术前或后6个月内发生的肝转移;异时性:胃癌根治性手术后至少6个月后确诊的肝转移。应用SPSS 21.0软件分析处理数据,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采用Log-rank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将P<0.05认为在有统计学方面具有意义。本研究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81472714)及资助,并经郑州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伦理委员批准。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结果:1、101例胃癌肝转移患者中位生存期为12.3月,1、2年生存率为48.5%、18.0%。2、在所有HER-2阳性患者中,有一例经过多线治疗后长期生存的病例。该患者院外确诊为胃腺癌伴多发肝转移,经治疗后效果不佳,遂就诊于我院,根据CT及免疫组化等检查结果,诊断为胃腺癌多发肝转移多发淋巴结转移Ⅳ期化疗后,HER-2阳性。我院给予二线伊立替康单药化疗、伊立替康联合阿帕替尼、阿帕替尼维持治疗、三线替吉奥联合阿帕替尼、四线卡培他滨+奥沙利铂联合曲妥珠单抗、五线曲妥珠单抗+阿帕替尼联合卡培他滨多线治疗后,该患者总生存期为31个月。3、单因素分析显示:分化程度、肝转移程度、HER-2、是否维持治疗、是否局部治疗、化疗方案为胃癌肝转移的预后相关因素;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分化程度低、肝转移程度为H3型、HER-2阳性、未进行维持治疗是胃癌肝转移的独立预后危险因素(P均<0.05)。结论:1、低分化、H3型肝转移、HER-2阳性、未行维持治疗是胃癌肝转移患者的独立预后危险因素2、H1型或H2型肝转移的胃癌患者,可给予积极适当的局部治疗。低分化或H3型肝转移的胃癌患者,应尽量给予多线治疗3、对HER-2阳性的胃癌肝转移患者应积极抗HER-2治疗,无论是一线还是后线,患者均可能获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