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中国传统“武经”之首的《孙子兵法》,在国外同样享有很高声誉。20世纪80年代以后,世界范围内掀起研究“孙子学”的热潮,至今方兴未艾。西方对《孙子兵法》的认识和了解,很大程度上应该归功于《孙子兵法》英文译本。所以,要想知道西方世界是怎么理解《孙子兵法》的,就必须先认识作为其理解基础的20世纪《孙子兵法》英译本。自从1905年第一个英文译本《孙子兵法》面世,到20世纪末,总共产生了13种不同的英译本《孙子兵法》。20世纪《孙子兵法》英译本可以大致划分为三个发展阶段:第一个阶段可以称为草创期,主要以20世纪初卡尔斯罗普和翟林奈的两个英译本为代表,以英国为代表的英语世界开始注意到《孙子兵法》,为翻译《孙子兵法》作了初步探索。第二个阶段称为展开成熟期,主要是二战期间及以后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军界把《孙子兵法》提高到军事战略的高度加以认识,出现了风靡世界的格里菲思英译本。第三个阶段为繁荣期,主要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上掀起了“孙子热”,英语世界对于《孙子兵法》的关注从军事倾向转到文献和文化倾向,这一时期有克利里、安乐哲、索耶尔和加葛里亚蒂等各具特色的英译本。总的说来,英译《孙子兵法》有两个明显不同的视角,即分别为军事的视角,和文献的、文化的视角。本文旨在比较《孙子兵法》英译本的两种不同视角及其基本特点。首先,在梳理20世纪《孙子兵法》英译本的基础上,对最早的《孙子兵法》英译本即英国军官卡尔斯罗普译本作一研究,分析近代日本军事实践对其重大影响,以此观察英语世界从军事的视角对中国经典的一种理解。本文的重点是分析1910年英国汉学家翟林奈英译本的文献学特点,以及1963年美国军事家塞缪尔·B·格里菲思英译本的军事学特点,并从《孙子兵法》的关键范畴和兵阴阳内容这两方面入手,对两种英译本作一翻译对比,以期更清晰地看到两种不同视角所导致的差异。而这一翻译视角的差异,最终应该归结为《孙子兵法》本身的两重属性,即实践性与文本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