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储蓄率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不断攀升,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高储蓄现象是我国很多宏观现象背后的根本原因,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我国经济增长的不平衡。储蓄主体可分为住户、政府、企业三部门,储蓄动机和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各不相同,有必要从部门结构的角度对高储蓄率现象进行研究。本文对我国住户、政府、企业三部门储蓄的替代性进行研究,主要分为四个步骤。首先,是对三部门储蓄替代关系的定性分析,从收入分配的角度说明三部门储蓄的关系,再为三部门储蓄的替代性寻找理论基础。分析发现收入分配过程影响各部门的可支配收入,使得三部门储蓄存在相关性,而住户部门与政府部门、企业部门替代关系成立的理论基础分别为“李嘉图等价”和“刺破企业面纱”理论。其次,本文将推导出住户部门、政府部门、企业部门储蓄替代性的理论模型,通过该模型进一步厘清三部门储蓄的替代性。然后,将根据理论模型推导出实证模型,利用我国1981-2013年的估计数据,对我国三部门储蓄的替代性进行实证检验。实证结果发现,由于资本市场不发达、政府部门公共产品投入不足、企业分红机制不完善等原因,在我国住户部门、政府部门、企业部门的储蓄不存在明显的替代关系。这为解释我国高储蓄水平提供了一个新的角度:由于我国缺乏各部门储蓄的抵消机制,使得我国三部门储蓄均处于较高水平,加剧了我国的高储蓄问题。最后,本文将针对打通我国部门储蓄替代机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