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米SiO2分离富集—原子吸收法测定环境水样中痕量银和钯的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127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社会的发展,原子吸收法(AAS)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虽然它具有价格便宜,精密度好、干扰水平低等优点,但是要直接准确地测定样品中痕量元素却显得力不从心。因此,在实际样品分析中,为提高分析方法的灵敏度和选择性,分离预富集手段就显得尤为重要。原子光谱与固相萃取(SPE)分离技术联用在痕量元素的分离富集方面得到广泛的应用。AAS与SPE联用,可大大提高分析方法的灵敏度,减少和消除基体干扰,提高方法的选择性。而在固相萃取中,影响分析灵敏度和选择性的重要因素是固相吸附材料的选择。因此寻找新颖、性能优越的吸附材料是该技术研究的一个热点。本论文在查阅大量中外文献的基础上,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纳米二氧化硅,并对其进行表面修饰和改性,系统地研究了纳米二氧化硅及其改性吸附材料对痕量银和钯的吸附性能。由此建立了高效、高灵敏和高选择性的分析环境水样中痕量银和钯的新方法,拓展了纳米材料在分离富集中的应用。全文共分4章,研究的主要内容如下:第1章:综述了近年来贵金属元素的分离富集技术以及固相萃取中的吸附材料在分离富集痕量金属元素中的研究与应用。重点介绍了新型吸附剂纳米材料的特性及其在分离富集中的应用等。第2章: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纳米SiO2,并对其进行了原子力镜和红外光谱表征。以纳米SiO2作为固相萃取吸附材料,以AAS为检测手段,系统地研究了纳米SiO2在静态条件下对痕量银的吸附性能,对影响吸附和解脱的各因素进行了优化,建立了测定痕量银的新方法。该方法的线性范围为0.005 1.5μg/mL,方法检出限(3σ, n=11)为0.77 ng/mL,相对标准偏差为3.6%,加标回收率在94.0% 101.5%之间。该法用于环境水样中痕量银的测定,结果满意。第3章:用4-(2-吡啶偶氮)间苯二酚(PAR)成功修饰了纳米SiO2,并以PAR修饰的纳米二氧化硅作为固相萃取吸附剂,系统地研究了负载PAR纳米SiO2新型吸附材料对贵金属离子Pd2+的吸附特性。研究结果表明,该材料对钯的饱和吸附容量为31.2 mg/g,方法检出限为2.97 ng/mL,相对标准偏差为2.5% (c=0.5μg/mL, n=7),加标回收率在98.0% 102.0%之间,此法应用于实际水样中痕量钯的测定,结果满意。第4章:以γ-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对纳米SiO2进行了改性,并以此为吸附材料,用AAS作为检测手段,系统地研究了改性纳米SiO2在线分离富集痕量钯的行为。详细考察了影响钯吸附和解脱的主要因素,并确定了最佳的试验条件。该方法的检出限(3σ, n=11)为2.48 ng/mL,相对标准偏差为2.6%。此法成功用于环境水样品中痕量钯的测定。
其他文献
文章基于我国二元经济结构的现实,运用"刘易斯—费景汉—拉尼斯"模型,系统分析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劳动收入占比的"U形"演变趋势,特别是这一过程中影响劳动收入占比变
铝带坯连续铸轧是近几十年来压力加工中的新技术,与传统铸锭-热轧开坯方法相比具有投资少、生产周期短、成本低、节省能源等一系列优点。在铝带坯连续铸轧过程中,铝熔体的凝固
目的:斑蝥素(Cantharidin)是传统抗癌中药斑蝥的活性成分,并且是蛋白磷酸酶2A(protein phosphatase 2A,PP2A)的选择性抑制剂。鉴于Cantharidin的抗癌作用,我们拟探讨Canthari
随着非政府组织在全球范围内的兴起和发展,非政府组织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不断的增强。它对社会治理方式,市场运行机制、社会文化价值观念和社会秩序等,都产生了不可低估的影
以通用计算机为控制核心,在MS-DOS环境下开发的计算机数控机床(CNC)技术存在着开发周期长、功能扩展性差、程序编制任务繁重、界面不美观等缺陷。随着计算机软意见技术的飞速发
本文研究了热型连铸过程中微观组织的演化过程,以及各种工艺参数对组织演化的影响。采用宏观-微观耦合的方法,建立了宏-微观统一的数学物理模型,模拟了热型连铸过程中晶粒的竞争
文章旨在检验混合所有制改革对国有企业投资效率的影响,以2011—2015年国有上市公司平衡面板数据为基础,使用双重差分倾向得分匹配法(PSM-DID)进行研究。研究发现:在消除选择
本论文对伞齿轮冷摆辗精密成形工艺的若干问题进行了系统的理论和实验研究,深入分析了伞齿轮冷摆辗精密成形工艺的物理力学本质,确定了伞齿轮产品零件—模具—电极之间的几何尺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人力资本所有者在企业中的作用愈来愈被重视,作为价值创造的唯一源泉,人力资本所有者在企业中的谈判地位逐渐提高,他们不再满足于取得固定工资,而要求与
伴随全球经济的逐渐回暖,能源消耗量随之迅速增长,能源供需形势也日趋严峻。但是我国作为当今世界第二大能源生产和消费国,能源利用效率相对较低。能源和环境对我国经济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