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墨烯分子加热器的构筑与性能研究

来源 :武汉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wt15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分子器件是一类以单个分子或分子聚合体为功能单元所构筑的器件,其有希望突破集成电路的尺寸极限,实现器件的微型化。目前,分子二极管、分子晶体管、分子开关和分子传感器均已被人们广泛研究和报道,但关于分子加热器的研究则少之又少。虽然目前已有各种不同的加热材料来被用于减小加热器的尺寸,但是当这些材料厚度或尺寸急剧减小时,其物理性质会发生变化,不利于其加热性能的发挥。石墨烯作为一种原子级厚度的多元芳香环大分子,其具有超高的迁移率、电流密度、热导率和低的对流传热系数,更能满足分子加热器的基本需求。基于此,人们设计了不同的合成策略,使石墨烯分子能有所应用。相较于其他合成方法,通过化学气相沉积(CVD)法在基底表面沉积的石墨烯分子质量高、尺寸大、层数可控,更有利于加热器件的构筑。同时,由于绝缘材料热导率低且热交换损失小,一般构筑石墨烯加热器需要绝缘材料作支撑基底。然而,由于绝缘基底本身不具备催化活性,在绝缘基底上直接生长的石墨烯结晶性不好且空间分布不均一,电学和热学性质均较差;相较于绝缘基底,金属基底具有优异的催化活性,因此其表面生长的石墨烯结晶性较好,缺陷少。但后续转移至绝缘基底的过程会给石墨烯膜引入破损、褶皱和残胶,这也会影响石墨烯的电学及热学性质。本论文则在绝缘基底内部掺杂微量且离散分布的金属催化剂,保证基底低导电性和导热性的同时提升其催化活性,利用CVD法在绝缘基底表面直接生长大面积原子级厚度的石墨烯分子。由于金属本身具有优异的催化作用,所生长的石墨烯分子质量较好且空间分布均一。同时本文以其作为功能单元构筑石墨烯分子加热器,对其加热性能进行研究。该加热器仅需4.3 V的电压即可加热至400°C的高温,且其温度分布均一、加热速率快、稳定性高。此外,本文通过两步连续CVD法,利用二维材料六方氮化硼(h-BN)作为隔绝层封装石墨烯分子加热器。封装后的石墨烯分子加热器最高加热温度可提升至600°C,远高于石墨烯分子在大气环境下的氧化温度。论文主要内容如下:(1)综述了目前分子器件的功能化应用,微型化加热器的常用材料及石墨烯在加热方面的应用。相较于其他功能的分子器件,分子加热器的发展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而加热器在日常生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本文在该部分会重点介绍几类用于减小传统加热器尺寸的材料,对其优点和缺点进行分析,同时重点关注于石墨烯分子在加热器方面的发展现状及所存在的问题。(2)在分析了目前石墨烯加热器普遍存在的问题后,我们设计了一类具有“催化活性”的绝缘基底—表面掺杂微量且离散分布的金属催化剂的绝缘基底,通过CVD法实现大面积、高质量、原子级厚度石墨烯分子的直接生长。随后,我们以其作为功能单元构筑石墨烯分子加热器。由于所生长的石墨烯分子缺陷少,石墨烯内部电荷传输效率增强,进而有效降低其面电阻;同时由于石墨烯大分子分布均一,不会出现因电流密度空间分布存在差异而导致的局部加热现象,因而其所能承受的极限电流增大。这两点最终导致石墨烯分子加热器在4.3 V电压下可升高至400°C,且温度分布均一。由于直接生长的石墨烯分子与陶瓷基底间空隙小,石墨烯分子产生的热量可以有效传递给陶瓷基底,同时外界分子难以进入两者界面间,因而该加热器具有较高的加热速率和化学稳定性。此外,本文还研究了石墨烯分子结构对其加热性能的影响。通过与其他类型加热器对比,进一步证明了本文所构筑的石墨烯分子加热器具有优异的加热性能。(3)针对石墨烯分子在高温下容易被氧化的问题,我们采用两步连续CVD法,利用另一种在高温下更为稳定的二维材料h-BN来对石墨烯分子加热器进行封装。其中h-BN的引入不仅可以有效避免石墨烯分子在高温环境下与氧气相接触,而且不会对下层石墨烯分子的电学及热学性质产生影响,因而封装后加热器最高加热温度可由400°C提升至600°C。同时,该加热器升温和降温速率有所提升,在高温下具有长时间稳定性和可重复性,满足分子加热器的基本需求。
其他文献
物价上涨、摩擦加剧、监管骤紧、滞胀等现象成为当下经济的代名词,国际环境变得越来越越复杂严峻,存在着各种不确定风险因素,多数国家经济处于衰退趋势。中国成为少数仍然保持着经济增长的国家之一,但也面临着各种各样的不确定性因素。良好的国内政策环境为中国制造企业带来了较大的发展机遇,同时也使其面临一定的挑战,在市场环境更加复杂多变的情况下,中国制造业若想在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需要积极进行自身改革、创新,
近些年来,随着互联网带宽的不断提高以及智能设备的普及,视频通信技术越来越受到研究者的关注。目前视频通信的质量依然无法令人满意,一方面视频通话存在亮度过低的情况:目前智能手机大都具备视频采集功能,但当室内亮度偏暗时,由于设备镜头光圈的限制,所采集到的图像亮度较差;此外,部分手机由于镜头进光偏少,导致视频图像的亮度偏暗,从而限制了实时视频通话的质量,因此增强视频图像亮度是本文一个重要研究方向。另一方面
目前,水环境中抗生素污染物残留逐渐受到国内外学者关注,人工湿地技术因其自身特点而成为抗生素残留的重要去除手段。本文提出一种复合垂直流人工湿地系统,其由第一向下潜流阶段与第二上升潜流阶段组成,通过长期稳定运行对其控污性能进行评价。设置对照组,向其进水中长期投加低剂量的磺胺类抗生素(SMZ),经过长期稳定运行后,考察湿地系统对药物的净化效果,同时将抗生素对湿地系统的控污性能的影响进行评价。得出的主要结
在空间数据“爆炸式”增长的背景下,专题地图是展示空间分析结果、探索空间信息和辅助决策的有效途径。专题地图自动编制应用的构建能够解决传统制图过程流程复杂、效率较低的问题。自动制图应用的构建一般需要地图框架的支持,但目前常用的网络地图应用中所使用的地图框架或标准均针对于普通地图,对专题地图的编制而言缺少专业的、通用的地图渲染框架。因此,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Mapbox Style Specificati
结合当今废旧电池的污染现状,本研究以废旧电池为原料,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具有可见光响应的ZnFe2O4催化剂,并进一步制备ZnFe2O4/g-C3N4复合催化剂,分别构建非均相-可见光(Vis)-过硫酸盐(PDS或PMS)体系,处理水体中的双酚A污染物,并对光催化的机理进行了初步研究,主要内容如下:(1)以ZnFe2O4为催化剂构建Vis/ZnFe2O4/PDS体系,借助一系列表征手段研究了ZnFe
水电工程建设、矿藏资源开采以及地下防护工程的建设均涉及到深埋岩体开挖卸荷。深部岩体的开挖改变了原有岩体的赋存环境,导致应变能动态调整,产生一系列工程地质灾害,比如围岩振动、损伤、岩爆或者冲击地压等。当开挖深度较高,地应力较大时,岩体的动态调整效应更为显著。因此,探索高地应力条件下岩体开挖引起的应力场和能量场动态变化过程,对工程应用和安全控制有着重要意义。深部岩体开挖过程复杂。本文利用半无限长杆模型
随着导航系统的快速发展,行人导航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地标作为口头路线交流中的关键导航元素,其视觉相对语义特征却很少应用于行人导航系统中。地标相对语义是地标在各个语义维度上的量化,导航系统通过对其进行加工和应用,可以使行人导航系统利用行人与导航环境的视觉相对语义来提供引导,使导航应用更加符合行人导航的行为本质。研究基于地标相对语义的行人导航模型,可以辅助解决GIS领域缺乏对行人相对导航的建模、表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越来越多的高层建筑物在城市中心拔地而起,基坑的深度越来越深。因此,确保基坑的稳定和安全是摆在地质与岩土工程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本文在课题组分布式光纤监测技术(DFOS)研发成果的基础上,结合上海长江南路站深基坑监测项目,从基坑失稳机理和施工安全着手,分析了基坑施工监测内容、DFOS监测与传统监测手段的优劣和基坑中常见的DFOS监测方案;采用建筑信息模型(BIM),对
随着高速铁路建设的发展,高铁已经成为了重要的公共交通方式,为我国中短途客运做出了巨大贡献,并且还有广阔的发展前景。除了在技术层面实现突破,高铁服务质量亦是不容忽视的发展要素。为了促进高铁的发展以及公共服务体系的完善,保证高铁服务质量是关键。而在高铁服务中,车厢服务与乘客联系最为紧密,对乘客的舒适性体验影响强烈。乘客作为高铁车厢服务的终端用户,其满意度的高低可以作为衡量车厢服务质量优劣的标尺。因此,
随着城市化、机动化进程不断推进,交通拥堵问题成为各个城市面临的难题。交通拥堵可以用多个指标进行评价,计算指标的基础在于数据的采集。相比于传统方法,使用车载GPS设备采集出租车数据具有多种优势。本文基于出租车轨迹大数据以及道路网数据,对杭州市进行交通拥堵评价,并对拥堵模式进行识别,为杭州市交通拥堵治理提供思路,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设计出租车数据预处理方法。本文的研究数据为2017年12月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