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骨股骨撞击综合征的影像学研究

来源 :河南中医药大学 河南中医药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ffyz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课题运用影像学检查技术对坐骨股骨撞击综合征( Ischiofemoral impingement syndrome, IFI)患者及正常受试者的影像学资料进行研究,探讨坐骨股骨撞击综合征的发病机制与解剖结构的关系、影像学表现、诊断及鉴别诊断,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为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依据。  方法:对符合纳入标准的37例研究对象设为病例组,同时选取45例正常人员作为对照组,其中病例组37例,男性9例,女性28例,年龄6-72岁,平均年龄39.84±14.45岁,病程3-47个月。对照组45例,男性11例,女性34例,年龄9-68岁,平均38.77±11.6岁。所有研究对象均进行常规髋关节 X线检查和 MRI检查,回顾性分析病例组双髋关节影像学资料,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1、观察病例组坐骨、股骨骨质结构变化,股方肌形态及信号改变,股方肌异常信号累及范围,周围肌腱韧带,滑囊病变。2、对病例组股方肌水肿范围进行量化分析。3、对病例组和对照组坐骨股骨间隙,股方肌间隙进行比较,运用两独立样本 t检验对二者进行统计学分析。4、对照组分别采用仰卧中立位及仰卧屈膝位两种体位进行 MRI扫描,分别记录两种不同体位下坐骨股骨间隙变化情况,所得结果采用两独立样本 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探讨这两种体位对本病的诊断价值。  结果:1、37例 IFI患者,X线有阳性发现的8例占21.62%(8/37),其中髋外翻2例,表现为坐骨股骨间隙变窄,骨质不同程度的增生硬化,2、MRI表现①坐骨股骨间隙变窄,股方肌受压变形,不同程度萎缩。②根据股方肌水肿波及范围可分为三级:Ⅰ级水肿5例即轻度水肿表现为 IFS和 QFS的区域的局灶性水肿;Ⅱ级中度水肿20例表现为弥漫性水肿延伸到股方肌最窄处之外;Ⅲ级重度水肿12例表现为 QFM水肿延伸到周围的软组织。根据区域划分股骨小转子侧水肿6例,坐骨侧水肿18例,贯通整个坐骨股骨间水肿13例。③IFI患者可伴有肌腱撕裂、周围肌肉水肿信号、滑囊积液。3、病例组与对照组同一体位下坐骨股骨间隙测量结果:[(15.94±4.38) mm、(25.50±6.34) mm,t=-7.762,p=0.000]。病例组与对照组股方肌间隙分别为:[(8.96±2.61)mm、(16.59±4.25) mm,t=-9.538,p=0.000]。4、对照组不同体位下坐骨股骨间隙比较:常规仰卧中立位与屈膝仰卧位坐骨股骨间隙分别为[(25.50±6.34) mm、(35.79±6.77)mm,t=-5.884 p=0.000]。  结论:IFI临床症状缺乏特异性,特别是对于早期 IFI, X线阳性发现率较低,本研究阳性发现约占1/5;MRI诊断可以提供较多的信息,周围骨质,肌腱、韧带,肌肉的解剖关系观察效果好,为临床诊断提供有效的信息;以往研究多采用中立仰卧位进行数据采集,对照组不同体位所得坐骨股骨间隙不同,因此临床怀疑 IFI的患者,条件满足的情况下建议多种体位评估,提高本病的诊断准确率。
其他文献
以β-巯基乙醇为底物,过氧化氢为氧化剂,研究了在微通道反应器液相氧化合成羟乙基磺酸的连续流工艺.实验考察了物料配比、过氧化氢浓度、反应温度、停留时间对氧化反应的影响
目的:大量的循证医学证据证实,脂质代谢异常是冠心病重要的危险因素,且调脂治疗可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病率及死亡率。羟甲基戊二酸单酰辅酶A(3-hydroxy-3-methylglutaryl CoA,HMG-C
目的:通过综合应用双源 CT心脏双期增强检查技术以及双源 CT多种后处理方式,检测房颤患者左心耳内有无血栓,并以经食道超声心动图( TEE)检查结果作为对比,评价双源 CT对房颤患者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