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环境污染、资源短缺、土地利用矛盾等一系列城市通病相继出现,城市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凸显。如何在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中更好地协调区域生态安全是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同时,城市化作为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变化的重要驱动力,深刻影响着区域的景观格局。因此,从景观角度开展区域生态安全评价与生态安全格局构建,对调控南昌市空间格局、优化区域土地资源利用、保障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江西省南昌市为研究区,基于2000年、2005年、2011年、2015年、2017年遥感影像数据以及路网、DEM等数据,在分析南昌市景观格局演变的基础上,通过从景观结构、景观活力、景观压力及景观功能四个方面构建了景观生态安全评价模型,运用地统计学、空间相关性分析等方法探究了南昌市景观生态安全时空变化规律,并采用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MSPA)方法与最小阻力模型构建了南昌市生态安全格局。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南昌市景观类型以耕地、林地、水域为主。2000-2017年间,研究区耕地面积持续减少,共减少80018.72 hm~2,建设用地面积逐年增加,共增加78843.51 hm~2。林地、草地、水域以及其他景观类型的面积在研究期内的不同时期呈现出不同程度地波动变化。景观类型转移矩阵表明景观流出以耕地、林地、水域为主,景观流入以耕地、林地、水域、建设用地为主;景观格局指数分析表明,研究区景观斑块密度、边缘密度值、多样性指数以及香浓均匀度指数均不断增大,蔓延度指数与聚集度指数呈持续下降趋势,景观破碎化程度不断增加。(2)地统计学分析结果表明,2000-2017年南昌市景观生态安全指数的最优模型均为球状模型,块金基台比在25%左右,景观生态安全指数存在较强的空间自相关性。南昌市各时期景观生态安全水平总体上表现为中部生态安全值较低,四周生态安全值较高的空间格局。景观生态安全值降低的部分聚集在中部地区并且聚集程度不断加大,呈现出恶化趋势。空间自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在研究时段内南昌市区域景观生态安全水平具有较高正空间相关性,各时期南昌市景观生态安全指数的高值-高值区和低值-低值区集聚现象十分突出,低高或高低离群“奇异点”相对较少,集聚空间分布格局变化较为明显,总体上高值-高值区、低值-低值区的分布与景观生态安全度的分布基本一致。(3)景观生态安全评价结果表明,2000年至2017年南昌市景观生态安全状况总体上呈恶化趋势,景观生态安全指数的变异系数总体上不断增大,空间上的生态安全度异质性不断增加。期间南昌市景观生态安全格局变化主要表现为:高安全区面积所占比例基本不变,中高安全区面积所占比例不断减少,中度安全区、中低安全区以及低安全区面积所占比例不断增加。高安全区及较高安全区主要分布在湾里区、安义县北部、下新建西部、进贤县东南部以及上新建北部毗邻鄱阳湖的地区,中低安全区主要分布在与主城区邻接的下新建北部、上新建南部以及南昌县西部,低安全区分布在主城区,大部分地区在中度安全区内。(4)基于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方法与景观连接度评价结果,同时考虑南昌市内生态服务功能显著、生物多样性丰富的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共确定生态源地12个,总面积约占南昌市国土总面积的16.80%。通过最小累积阻力模型识别出研究区潜在廊道18条,生态节点18个,构建了南昌市生态安全格局,在此基础上围绕建设生态安全格局从生态源地保护、生态网络优化,生态节点强化等方面提出了对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