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传媒影响下的当下中国文学商品化现象探析

来源 :山东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scmj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的转型,在大众传媒的影响下,当下中国文学呈现出不同以往的新形态。本文认为,最为鲜明的现象是文学商品化。围绕这一论点,本文通过对大量实例、理论的援用和分析,对当下中国文学商品化的原因、特征以及意义进行了探究。 全文分四章。 第一章,大众传媒的崛起与文学走向市场。在宏观的市场机制条件下,大众传媒在时间和空间上使整个社会文化都与传播网络系统同构,而中国的大众传媒也逐渐实现了产业化。对文学而言,大众传媒是文学推广和传播的最主要的渠道,文学对大众传媒的依赖日益增加。 第二章,文学商品化的原因。大众传媒机制的转变将文学活动纳入生产和消费的关系中,使文学创作主体的身份发生了变化,这是促使文学商品化的首要因素;大众传媒的复制性为文学产品的大规模生产与传播提供了技术上的可能;作为著述、出版、阅读环节的中介——文学批评,其“媒体化”倾向则推动了文学商品化。 第三章,文学商品化的特征。首先,在文学创作(生产)上追求市场化,作为知识分子精英一部分的作家开始与大众文化相融合;其次,在文学价值(审美)上强调世俗化,向平民意识和平民视角回归,执著于普通百姓的日常性存在;第三,在文学出版(发行)上注重包装化,出版机构运用一切手段将作家和作品“隆重地”推出,引导大众文化消费,“品牌战略”和文学包装的重要性凸现。此外,在文学实现(或接受)上由创作环节转移到销售环节,销售量成为衡量文学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 第四章,文学商品化的意义。大众传媒对文学的全面介入,使文学活动拓展到广阔的大众生活与日常消费;文学形式不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小说、诗歌等样式;而审美模式也更多地指向大众社会的趣味性、世俗性、个人性。纳入市场机制的文学生产和消费,有利于促使作家创作出高质量而又倍受读者欢迎的畅销作品,对文学价值的实现无疑是个极大的促进。文学的商品化促使文学批评突破传统的批评框架,扩展批评领域,转换批评姿态,构建新的审美空间和新的批评话语。最后,本文认为,当下中国文学的商品化,体现了对文学消费价值的重视,有利于文学创作走向多元,是对以往那种单一的为政治服务写作的反拨,在文学功能上回归了它的本体地位,对大众文化需求的满足也有一定的积极作用。文学经典的诞生也将在庞大而芜杂的当代文学作品中出现。
其他文献
30年代是左翼电影文学发展的重要阶段,从1932年到1937年的几年时间中,左翼电影文学得到了迅速发展,成为左翼文艺领域的一支不可或缺的轻骑兵。 左翼电影文学是在政治、商业、
我的论文共分三章。第一章阐明“十七年”时期上海工人文学创作繁荣的原因。繁荣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所以我分节论述。第一节分析“工人作者”这个概念。因为这是一个特定时代的
我曾是个颜面白净的女子,但最近一两年,颧骨两侧居然出现了两小块颜色黯沉的区域,我害怕是黄褐斑,四处求诊,却真的被证实为“黄褐斑”。但每每去看医生,都被医生告知,黄褐斑既已形成,就无法根治,只能淡化,而且没有所谓的特效药物。我们当地一位著名的中医,干脆什么药都不给开,就把我打发回去了,只说了一句话:调节心情。  我这才知道,黄褐斑的成因除了疾病,如肝肾功能不全、妇科病、糖尿病、体内缺少维生素等,日常
期刊
薛道衡是北朝至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本文分四部分对其进行综合研究。首先考察他的生平、家世以及交游情况。其次分别探讨他在诗文创作方面的特点与成就。之后把薛道衡放在整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