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含水期油藏递减规律理论研究及模型建立

来源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c2008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油田进入高含水期后,稳产难度越来越大,研究产量递减规律和特征,准确把握高含水期油藏的运行规律成为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本文通过总结大量的文献资料,分析了目前产量递减计算中存在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研究了产量递减计算的理论基础以及影响高含水期产量递减的各个因素,建立了适合高含水期油藏的理论解析模型、半解析模型、多因素递减模型,并进行了实例分析。利用物质守恒方程和相对渗透率理论推导出水驱油藏产量递减方程的理论基础,为今后的产量递减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持;依据以上理论基础,研究得到影响高含水期产量递减的主要因素;然后通过改进相渗曲线,以及利用油藏工程和渗流力学理论建立了理论解析模型,计算了相渗曲线、油水粘度比、采油采液速度等因素对自然递减率的影响,制作出一系列理论自然递减率图版。利用本文提出的适用于中高含水期的新型水驱特征曲线和采油采液指数的变化规律,建立了产量递减半解析模型,并阐述了整个计算思路;分析了油水粘度比、相渗曲线、定可采储量采油采液速度对高含水期自然递减率的影响,制作出的自然递减率图版,考虑了油藏地质、流体、开发因素的影响,具有较高的适用性。利用油藏数值模拟和多因素方案设计,建立了高含水油藏的数值概念模型,并进行了多因素敏感性分析。基于数值概念模型、解析模型及半解析模型的研究结果,最终建立了高含水期自然递减率多因素递减模型。运用此模型可以更加系统全面的对不同油藏条件下的自然递减率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实例表明,运用此模型计算的结果基本符合油藏实际。总之,本文研究得到了用于理论研究的递减规律理论基础和解析模型、可用于实际生产的半解析模型以及多因素递减模型。所研究的成果丰富了目前递减规律理论及研究方法,对今后的高含水油藏递减理论研究和油田实际生产均具有重要意义。
其他文献
织物的起毛起球一直以来是困扰毛针织企业的一大难题。我们传统的研究都集中在通过改变织造过程中的工艺参数以及在对织物的后整理的方式来取得织物的抗起球效果,但是对测试织
随着石油钻井技术的发展,水平井开采变得越来越普遍,这种工艺对于开发成熟油田或枯竭油藏、低渗透油气藏、薄层油气藏等方面显示出了巨大的优越性。青海涩北气田于也开始采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