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国内区域经济系统为研究对象,以区域经济利益为逻辑起点,以区域开放中空间地理因素的作用为主要研究线索,运用国际贸易地理学、区域经济学、区域经济地理学的理论与方法,探讨区域分工与开放中的利益得失机制,以及分工利益分配不均造成的区域冲突与区域经济差距,提出协调区域经济利益的制度手段,并以区域经营战略实现开放区域的经济协调发展。第一章是对有关区域分工与开放理论进行系统的总结与评述。劳动地域分工理论、考虑运费后的产业区位指向性理论及带来节约和创新的产业集聚理论,从地理学角度说明区域分工的空间表现状态。古典经济学中的比较利益理论、要素禀赋理论及现代贸易理论揭示区域分工中的经济利益。两个学科从不同视角论证了分工与开放的原因与发展规律。但理论发展与区域开放实践要求我们对该问题的研究更加重视空间因素的作用,在地理空间环境的条件下探讨区域分工与开放的经济机制。第二章主要论证了中国区域分工利益实现与分配的经济机制。首先,区域分工可以带来区域经济利益的增进及区域福利水平的提高,这是微观经济机制的作用。区域发展实践也证明越开放的区域,经济增长速度越快。再者,从产业层次来看,一方面,分工与区域利益的实现是通过区域产业结构的利益互动机制实现的;另一方面,区域分工利益的实现是通过产业集聚机制来实现的。另外,由于市场机制的存在,区域间存在着无法消除的区域竞争,区域竞争的实质就是实现区域利益的最大化。区域间企业的竞争,由于考虑到空间因素,使得企业的垄断因素增强,企业竞争很难实现最优均衡;区域政府之间的竞争围绕市场、资源、政策等诸多方面展开,各区域以独立决策参与竞争,也常常会使结果均衡在非帕累托最优状态。从竞争与分工的关系来看,区域竞争与区域分工是相互促进、互为因果的经济增长机制,二者的相互作用成就了区域的经济增长。但是,如果考虑到国内扭曲现象的存在和市场需求的变化,分工会带来利益分配的不均,甚至造成区域利益损失及区域贫困化增长现象。因此,区域分工与开放带来了利益,也带来了发展中的争论。第三章根据对分工带来的区域分配不均及区域发展差距的分析,提出<WP=4>如何实现区域利益平衡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因为资本和技术在比较优势决定中的作用加强,中国区域分工的主导类型已经完成向资本-技术型分工的转换,加之国内区域分工因素的绝对差异,并在改革开放后形成了要素在区际间单向流动的趋势,引起不同区域在不同时期的分工利益获得不同,因而形成较大的差距,造成了区域冲突的频发与升级。区域经济冲突可能来自于不发达区域的地方保护,也可能来自于发达区域的竞争与调整。区域冲突对宏观经济的影响是加剧了经济波动,对微观经济的影响是造成了企业的低效率,并在中观层次上形成了区域产业结构趋同。而协调分工中的区域矛盾,市场机制是一种基本的协调制度,但在市场缺陷与失灵的情况下,政府的行政干预就必然成为另外一种重要的协调制度。其中中央政府运用政策和法律等手段成为实现区域协调的管理保障,区域政府作为区域利益代表是实现区域经济协调的核心主体。由于区域产品的生产存在着“囚徒困境”,区域经济行为具有外部性,区域信息不对称等原因,区域之间的经济合作成为理性的必然选择。区域经济合作能够促进区域利益改进、制度创新及区域交易成本的节约,必然缓解区域矛盾,减少区域冲突。区域经济合作根据领域不同,可以分成政府主导型和企业主导型。第四章论述了市场机制条件下的区域经营观。开放的区域进行区域经济合作谋求的是协调的区际关系中的自身的发展。随着国内区域竞争的加剧,区域政府开始以区域主体形式参与到区域竞争中,而每一个区域作为市场中的独立个体,日益呈现出公司化发展趋势,因此区域经营就是政府对经济系统实施企业化的发展战略,谋求区域竞争力的提升和经济可持续发展。区域市场失灵理论、区域经济系统及其自组织理论及波特的钻石体系说,从理论上阐述对区域进行经营的必要。从区域要素的角度经营就是培育区域内生比较优势;从企业角度经营,就是构建区域企业网络;实施区域开放中的协商机制是政府对区域经营的制度创新。总之,区域经营会带来区域利益的改善,区域信用的创造和区域功能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