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Study of The Importance of Living in the Light of Skopos Theory

来源 :天津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krs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林语堂是向西方传播中国文化的先驱之一,《生活的艺术》是其用英语解析中国“闲适”文化和休闲生活方式的一部力作。该书曾在西方读者中造成轰动,拥有很高的文化价值,在传播中国文化方面取得了不菲的成绩。该书在传承中国优质文化上的巨大成功为从事翻译研究的学者们提供了可借鉴的素材以及宝贵的经验。   译写结合是《生活的艺术》的一大特色,其中,翻译内容占据了约四分之一的篇幅,并且在构建主题、内容和风格上能够和写作相辅相成,是该书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生活的艺术》中的翻译内容数量多,作用大,对研究林语堂“译写”中“译”的特点有重要的意义。但是,现有研究大都以该书的文学价值为主,《生活的艺术》对翻译研究的重要性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   《生活的艺术》中的翻译内容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难以用对等理论加以分析。该书中的译文区别于传统意义上的翻译,主要表现在原文来源的复杂性(其汉语原著数量较多且包含歌谣、诗歌、小说、戏剧及书信等多种类型),译文形式的多样性(如节译、摘译、编译等)和翻译标准的灵活性等方面。这些特点已经超出了对等标准的范围,对等理论不足以或不能够解释《生活的艺术》中的翻译策略。   功能主义翻译理论的核心“目的论”弥补了对等论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差距,将翻译置于更广泛的行为理论的框架下而非以语言学为基础。其倡导者认为翻译不仅仅是原文语言和译文语言的交换,而是一种有目的、人际的、交际的、文化间的、部分涉及文本的复杂行为。任何行为都有目的,翻译也不例外。翻译目的或预期的译本功能是决定翻译过程的最重要因素,翻译目的决定了原文的筛选、译文的组织和翻译标准,即目的决定手段。《生活的艺术》中翻译多样化的特点可以用目的论来解释。   另外,本文建立了《生活的艺术》语料库,并根据语料的特点对其进行标注,便于对研究对象的重要性和特点有更直观和客观的认识。   从目的论的角度研究《生活的艺术》中的翻译内容,是林语堂翻译实践研究的补充,为认识“译写”中的“译”做出一点贡献,也是21世纪探究传承中国文化新方法的一次尝试。
其他文献
近些年来当图式理论被运用到听力教学中以后,对于听力理解的研究已经成为二语习得领域中的一个热点课题。基于图式理论,越来越多研究者相信听力理解就是听者的语言知识、背景知
发表于1962年的《金色笔记》是2007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多丽斯·莱辛的代表作。这部小说凭借其独特的结构和宽广的视野给世界文坛带来了新气象,并引起评论界广泛的注意和好评
石黑一雄是20世纪著名的日裔英国小说家。1989年因小说《长日留痕》获得了在英语文学里代表名誉与成功的“布克奖”。石黑一雄的文体以细腻优美著称,回忆是其惯用的叙事方式。
艾米莉·简·勃朗特(Emily Jane Bront(e),1818-1848)是英国杰出女作家、诗人。一生中的唯一一部小说《呼啸山庄》被誉为英国文坛的“斯芬克斯”,引起后人广泛热议,奠定了其
纳撒尼尔·霍桑(Nathaniel Hawthorne)是美国19世纪杰出的浪漫主义小说家。他的代表作《红字》是美国文学史上划时代的作品,是霍桑文学思想和文学艺术的成熟代表,富有浓厚的
《亚玛镇》是俄罗斯作家库普林备受争议的一部作品。自小说第一部发表以来,各类批评与否定之声便不绝于耳。时至今日,学界仍不乏对小说的诟病与否定。与此同时,相较于对库普
《恋爱中的女人》是劳伦斯的代表作之一,也是饱受争议的一部小说。劳伦斯曾声称该书是其最喜爱的一部作品。这部小说讲述了两姐妹的生活和其感情纠纷。自从该书问世起,就一直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