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林语堂是向西方传播中国文化的先驱之一,《生活的艺术》是其用英语解析中国“闲适”文化和休闲生活方式的一部力作。该书曾在西方读者中造成轰动,拥有很高的文化价值,在传播中国文化方面取得了不菲的成绩。该书在传承中国优质文化上的巨大成功为从事翻译研究的学者们提供了可借鉴的素材以及宝贵的经验。
译写结合是《生活的艺术》的一大特色,其中,翻译内容占据了约四分之一的篇幅,并且在构建主题、内容和风格上能够和写作相辅相成,是该书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生活的艺术》中的翻译内容数量多,作用大,对研究林语堂“译写”中“译”的特点有重要的意义。但是,现有研究大都以该书的文学价值为主,《生活的艺术》对翻译研究的重要性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
《生活的艺术》中的翻译内容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难以用对等理论加以分析。该书中的译文区别于传统意义上的翻译,主要表现在原文来源的复杂性(其汉语原著数量较多且包含歌谣、诗歌、小说、戏剧及书信等多种类型),译文形式的多样性(如节译、摘译、编译等)和翻译标准的灵活性等方面。这些特点已经超出了对等标准的范围,对等理论不足以或不能够解释《生活的艺术》中的翻译策略。
功能主义翻译理论的核心“目的论”弥补了对等论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差距,将翻译置于更广泛的行为理论的框架下而非以语言学为基础。其倡导者认为翻译不仅仅是原文语言和译文语言的交换,而是一种有目的、人际的、交际的、文化间的、部分涉及文本的复杂行为。任何行为都有目的,翻译也不例外。翻译目的或预期的译本功能是决定翻译过程的最重要因素,翻译目的决定了原文的筛选、译文的组织和翻译标准,即目的决定手段。《生活的艺术》中翻译多样化的特点可以用目的论来解释。
另外,本文建立了《生活的艺术》语料库,并根据语料的特点对其进行标注,便于对研究对象的重要性和特点有更直观和客观的认识。
从目的论的角度研究《生活的艺术》中的翻译内容,是林语堂翻译实践研究的补充,为认识“译写”中的“译”做出一点贡献,也是21世纪探究传承中国文化新方法的一次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