蒂皮特三首钢琴奏鸣曲和声研究

来源 :曲阜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l9881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英国现代中期作曲家迈克尔·蒂皮特一生共创作了四首钢琴奏鸣曲。本文选取其中三首作为研究对象,以和声为主要切入点,通过调式调性、和弦结构、和声进行等方面对作品进行较为深入的分析与研究,根据分析的结果探讨出三首钢琴奏鸣曲和声语言的流变、特征及其产生的原因,和蒂皮特的音乐对我国音乐创作有何启示。本文依据蒂皮特不同时期的创作风格使用相应的音乐分析方法,有传统的音乐分析方法,也有现代的分析方法。在调式调性方面,这三首钢琴奏鸣曲既采用了古典时期的调式类型,如大小调式、五声调式;又使用了近现代的手法,如综合调式、多调性、无调性。另外,为了达到调性扩张的目的,运用了离调和弦、变音和弦和调式交替和弦,这些都为调式调性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能。在和弦结构方面,使用三度叠置和弦和非三度叠置和弦,这些和弦放在作品中有不同的音响效果,同时作为和声材料为音乐发展提供了动力。在和声进行方面,有功能性和声进行、功能性和声的变体与非功能性和声进行这三种进行方式,在三首中都有所侧重。前两首以传统的功能性进行和其变体形式为主,第三首蒂皮特使用四、五度音程以外的和声进行关系,与复杂的调式调性相吻合。第一首是蒂皮特的早期作品,音乐风格简单质朴,它分为四个乐章,第一乐章主题被快速展开,第二乐章音乐转为舒缓的慢板,第三乐章突然转换成急板,情绪激动起来,第四乐章音乐回归到第一乐章的主题,引入流行、爵士音乐元素,在幽默、欢快的气氛中结束。其它两首是他的中期和晚期作品,在和声技法方面都比之前有了各方面的突破,既沿袭了传统,又进行了创新。第二首只有一个乐章,双调性色彩浓厚,开始出现无调性的迹象。第三首调性隐晦不明,无调性段落大量出现,体现了20世纪音乐的主要特点。
其他文献
期刊
巴荒的身份有很多,她不仅是一位油画家,同时也是一位作家。巴荒的绘画作品是拥有自己灵魂的,巴荒本人也是一个非常有个性的女艺术家,他本身的经历也非常传奇:四次进出西藏,三
本论文主要研究甲骨文的繁构现象。书写意识萌芽于甲骨文时期,甲骨文存在繁构现象,甲骨文时期的字形繁构现象体现书写意识,书写意识下的字形繁构现象受契刻者审美意识和契刻
当前,在大多数电视文化类节目日趋式微的同时,央视的《百家讲坛》却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其原因值得我们深入研究。首先,本文介绍了《百家讲坛》从无名到有名的几个发展阶段。然后,采
论文阐述了在设计定位基础上,采用笔画融合的设计方法,以其它文字的笔画特征为设计元素与汉字进行融合设计,从文字笔画融合中寻求汉字设计创新的可行性。文章从书法情缘、民族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