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白内障是世界范围内主要的致盲眼病,其有效、确定的治疗方法是手术摘除已混浊的晶体.从最初的白内障针拨术到今天的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白内障手术已历经了两千多年的演变、更新、发展.今天的白内障手术已不再是单纯的复明手术,已经具有恢复、提高视力、矫正散光的功能,成为屈光意义上的手术.白内障手术的切口大小、位置、形态、缝线的种类、缝线结扎的松紧度等方面的不同会产生不同的术后角膜散光,而术后角膜散光是影响白内障术后早期视力的重要因素之一.该研究目的在于通过采用计算机辅助的角膜地形图测量分析系统对三种不同切口白内障术前、术后角膜散光度、角膜散光轴向及角膜地形图的测量分析以及术后各时段的裸眼视力的比较来评价三种不同切口手术的临床效果,为指导临床提供客观资料.方法:将96例(104只眼)白内障患者分为一组,对I组施行3.2-3.5mm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联合折叠式人工晶体植入术,简称超乳组对Ⅱ组施行5.5-7.0mm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联合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简称非超小组,对Ⅲ组施行10-12mm切口传统白内障囊外摘除联合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简称ECCE组.测量各组术前、术后1周、1、3个月的角膜屈光度及角膜地形图,计算出角膜散光度(D),比较术后各时段的角膜地形图、散光轴向、角膜散光度及裸眼视力的变化.结论:5.5-7.0mm反眉形巩膜隧道切口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与3.2-3.5mm反眉形巩膜隧道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折叠人工晶体植入及10-12mm传统ECCE比较,具有早期裸眼视力恢复快,角膜散光小且稳定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