吡啶和吡咯加氢脱氮反应机理研究

来源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arahfu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催化加氢是油品脱氮的主要途径,而研制高性能加氢脱氮催化剂需要对加氢脱氮的反应机理进行深入研究,由于加氢脱氮反应存在多种机理。因此,本论文设计制备负载型MoS2与非负载型Ni-Mo-S模型催化剂及对比催化剂,并以吡咯与吡啶为原料进行加氢脱氮反应机理和反应动力学研究,深入认识活性相纳米粒子结构和表面酸性影响氮化物脱除的规律,为高性能加氢脱氮催化剂的设计提供指导。本论文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工作:制备以ATTM为前驱体的负载型MoS2催化剂与非负载Ni-Mo-S模型催化剂,分析催化剂活性和选择性;考察Ni对负载型MoS2催化剂的加氢脱氮性能的影响,提出Ni的作用;考察硫化物对HDN反应的影响,以便提出硫化物存在下的反应机理;考察催化剂的酸性与加氢脱氮反应的关联规律。产物分析结果杂环的加氢是控制吡咯加氢脱氮反应速率的关键步骤,C-N键的断裂速率是控制吡啶加氢脱氮反应速率的关键步骤,吡咯产物中正丁烷的比例最大,吡啶产物中戊烷和哌啶的比例最大。Ni的引入起到分散剂的作用,Ni分散在MoS2的边角位,形成Ni-Mo-S活性相。Ni对吡咯及吡啶加氢脱氮反应中的加氢路径起到促进作用,利于β-消除反应的进行。硫化物对HDN反应存在促进作用,这是由于氮化物的亲核取代反应。制备的非负载Ni-Mo-S催化剂相对于非负载MoS2催化剂加氢脱氮效果不理想,B酸性活性位对加氢脱氮起关键作用。
其他文献
主要介绍大豆常见病的病症及防治。
通过在夸都河谷地区进行早熟、常规、晚熟3个时期果菜类蔬菜的播期试验,总结出在该地区易进行早熟果菜推广种植,产量产值较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较好。
植被覆盖度是衡量地表植被状况的一个最重要的指标,也是影响土壤侵蚀和水土流失的主要因子。本文旨在分析孤山川流域植被覆盖度的分布规律及其各因子对植被覆盖度的影响。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