捏脊疗法对小儿脾虚证模型大鼠中枢和外周胃泌素、胆囊收缩素、P物质含量的影响

来源 :贵阳中医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wj101910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小儿脾虚证是一类中医儿科疾病证型。临床上,捏脊疗法常用于治疗小儿脾虚型胃肠疾病,且具有良好的疗效。本实验以捏脊疗法为基础,观察该法对小儿脾虚证模型大鼠大脑、结肠、血清的胆囊收缩素(CCK)、胃泌素(GAS)、P物质(SP)及胃肠功能的影响,为临床治疗小儿脾虚证提供现代医学的理论依据。  方法:将30只幼龄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捏脊治疗组,每组10只。采用改良后的复合因素方法对模型对照组、捏脊治疗组的大鼠进行小儿脾虚证模型制造。造模结束后,采用捏脊疗法对捏脊治疗组进行治疗。治疗完成后记录好一般行为学积分及体重,采用墨汁灌胃法检测大鼠胃内残留率和小肠推进率;间苯三酚法检测尿D-木糖排泄率;ELISA法检测大脑、结肠、血清CCK、GAS、SP含量水平。  结果:捏脊治疗组一般行为学积分显著低于模型对照组(P≤0.01),体重则高于模型对照组(P≤0.05);胃内残留率低于模型对照组(P≤0.05),小肠推进率高于模型对照组(P≤.05):尿D-木糖排泄率显著高于模型对照组(P≤0.01);大脑、血清CCK水平均高于模型对照组(P≤0.05),结肠CCK水平低于模型对照组(P≤0.05);大脑GAS水平低于模型对照组(P≤0.05),结肠、血清GAS水平均高于模型对照组(P≤0.05);大脑SP水平显著低于模型对照组(P≤0.01),结肠、血清SP水平亦低于模型对照组(P≤0.05)。  结论:1.小儿脾虚证模型大鼠经过捏脊治疗后,一般行为学积分下降,体重上升,脾虚状态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2.小儿脾虚证模型大鼠经过捏脊治疗后,大鼠胃排空能力、小肠蠕动和小肠吸收功能得到不同程度的增强;3.小儿脾虚证模型大鼠经过捏脊治疗后,大鼠大脑、结肠、血清的CCK、GAS、SP水平得到不同程度的调节。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