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分析内镜粘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消化道粘膜及粘膜下病变并发出血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本回顾性研究分析了福建省立医院消化内镜中心从2008年6月至2015年2月因消化道粘膜及粘膜下病变(包括粘膜下肿物)行ESD治疗的病例463例患者共473个病灶。按ESD术后出血和未出血分为两组,分析年龄、性别、基础病(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病变部位、操作时间、术后病灶大小、病变浸润深度、术后病理结果等因素与ESD术后出血的关系。结果:术后出血发生在24个病灶,出血率为5.1%(24/473)。总的473个病灶,其中食管83例,胃237例,结直肠143例。发生术后出血的有24例(5.1%),其中食管术后2例(0.4%),胃术后16例(3.4%),结直肠的有6例(1.3%);有12个行急诊内镜检查,其中6个需输血治疗;2个内镜下止血不成功,转外科行急诊手术,1个失血性休克自动出院。ESD术后出血组:男性15个,女性9个,平均年龄(60±12.949)岁,高血压9个,糖尿病3个,冠心病1个;两组在性别、年龄、基础病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SD术后出血组中低级别上皮内瘤变有9例,早癌有11例,粘膜下肿物有3例,粘膜炎症/息肉1例;其中粘膜层病变有20例,累及粘膜下层病变有4例。两组在病理结果及浸润深度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SD术后出血组中食管2例,近端胃7例,远端胃9例,结肠1例,直肠5例;两组在病变部位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血组平均操作时间107.13±85.130 min,平均术后病灶大小4.646±2.3659 cm;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ESD术后出血组和未出血组在操作时间(P<0.001)和术后病灶大小(P=0.0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分析,将术后病灶大小和操作时间作为自变量纳入回归方程中,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操作时间(P<0.001,OR:7.050,95%CI:2.410-20.625)是ESD术后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本研究结果提示:1.操作时间是消化道粘膜及粘膜下病变(包括粘膜下肿物)ESD术后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2.患者的一般情况如性别、年龄、基础病(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在ESD术后出血与非出血组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3.术后病理结果及病灶浸润深度在ESD术后出血与非出血组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4.术后病灶大与ESD术后出血无明显相关性。术后出血相关因素的分析有益于制定ESD治疗方案。